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平均海拔1200米,是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省级样板村。在“党支部+村集体+市场主体+村民”模式引领下,土店子村成功探索出一条环境美化、产业发展、成果共享之路。第一期聚焦【巴东土店子村:架起 “连心桥” 摘下 “幸福果”】。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近年来,巴东土店子村通过党建强基、红色赋能、创新治理,架起群众与村“两委”之间的“连心桥”,摘下一颗颗共同缔造的“幸福果”。
为夯实红色阵地,凝聚共建共享治理合力,巴东信陵镇镇政府选派“95后”张文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与原书记张永堂“搭台唱戏”。
56岁的张永堂对村中大小事务、全村各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说: “培养新干部,要扶上马送一程,新老干部一起共同协作,这样工作起来才有效率,才能把土店子建设得更美好。”
通过“以老带新”,形成“1+1>2”的工作效应,同时强化后备干部培育,不断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灿说:“在我到村工作的第一天,我们老书记就传授我“对党忠诚、为民谋福、担当作为”的十二字工作方针,毫无保留地教会我各种基层工作方法,他为我系对了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颗纽扣。”
土店子村有5个党小组,9户党员中心户和51名党员,形成“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构架,支部吹哨、党员报到、村民响应,全部党员常态化服务村民。
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建设中,土店子村突出红色引领,变“大包大揽”为“引导激励”,搭建群众议事平台,把商量场所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广场院坝,共商共谋“怎么建”“建什么”“谁来建”“谁来管”等问题,让“闲事”变“家事”,让“旁观者”成“参与者”。
村中发展梨产业,6组通往梨园的道路还未硬化,一下雨,道路泥泞不堪,村民谭大明了解情况后,主动组织13户村民出钱出力,修通了这最后600米的“产业路”。
“修路不光是村里的事,路修好了,我们自己走方便,也方便了大家。”谭大明说。
为将村中“小特产”变为“大产业”,村支两委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院所”产业发展模式,为企业牵线搭桥,招引乡贤能人回乡创业。
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显猛说:“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给我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给我们解决了资金、用地、技术等难题,让我们信心十足,因此,我们在村里一定留下来,把产业发展好,撸起袖子加油干。”
农旅融合促共享,产业发展起来,村支两委又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土地作资入股分红、投工投劳管护梨园和发展“订单式”年猪代养,实现多途径增收。同时规划建设全州首个“猪主题文化游乐园”,举办“年猪文化节”“梨花节”“采摘节”等文旅活动,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在土店子文明信用社,村民易勤翠正在兑换商品。这是自土店子村推出“流动社长”制以来,易勤翠第5次通过“信用积分”兑换商品了。
易勤翠说:“通过信用积分兑换生活物品,让我们老百姓都积极参与到土店子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来,我觉得挺好的。”
以前“有事找组织”,现在“有事找协会”。土店子村围绕支部核心,指导和鼓励村民实行自治,组建以党员先锋、群众模范、乡贤能人等为代表的乡贤理事会、民宿协会、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鼓励群众共建共管,将每一位村民纳入协会网格管理,真正做到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成为“当家人”。
巴东县信陵镇党委书记万运泰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共同缔造活动,取得新成效、新经验,开启基层治理新征程,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切入点,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书写群众满意的答卷。”
(来源:云上恩施 一审:滕召阳 二审:王玮 三审:黄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