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张成绩单述说湖北巴东十年社会大变迁

2022-11-04 09:36   云上恩施  

巴东长江“黄金水道”夜景

宜巴高速公路

巴东野三关森林花海

金秋十月的长江之滨,山河竞秀、绿意盎然。山城满眼清新,田野一派“丰”景。

若以航拍的视角俯瞰八百里巴东,飞越三山、两江的镜头中,一帧帧画面波澜壮阔、澎湃人心:在鲜艳党旗辉映下,摘掉穷帽、拥抱小康的山村,成长在一块块“产业田”中,正握紧乡村振兴接力棒奋力奔跑;一条条铁路、高速、水路、乡村公路如蛟龙出山,又如蛛网密布,一路城市幸福画卷扑面,居民幸福笑脸相迎;在长江大保护的绿色生态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兼具颜值和气质的“升级版巴东”赚足人气。

一张巴东壮丽山河长卷,十载奋斗笔耕,十年共同见证。“50万巴东人民是这幅幸福画卷的原创者!”大变迁中的小故事、小感动,每位巴东人在时代的银幕上留下了奔跑光影,也上映了现实版“幸福来敲门”。

初心探寻、以梦为马、踔厉奋发……打开十年变迁时代的横切面,每个切面都闪现着党的光辉、群众的幸福光环。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清廉巴东建设、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交通迭代、筑牢民生保障根基、长江大保护守护绿色库区6张成绩单,让我们一起分享成果、再启新程。

1.8万颗“星”聚在党旗下

在2公里长的山村公路上,带一把扫帚、一个撮箕,扫落叶、清杂物,86岁的张方芹扫了37个年头。

在“鄂西屋脊”的绿葱坡镇袁家荒村,有着62年党龄的张方芹用“义务清扫村道”的平凡举动,印证党员初心的不平凡坚守。“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多为群众做好事,只要身子一天不垮,扫路一天都不缺席。”张方芹话语有力,眼里带光,胸前那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金光闪闪。

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是对老党员、初心荣光的集体致敬,巴东1574名老党员见证“在党50年”的初心诺言。

70公里外的官渡口镇西溪坝村葡萄园,一群果农围在年轻村支书伍海贤四周。他手持剪刀、锄头,现场示范、讲授采果过后葡萄的修剪、施肥等管护技术。像这样的“果园课堂”,伍海贤年年都会开办。

从创业种葡萄到带领群众种葡萄共同致富,伍海贤从“葡萄老板”成了村支书,把茶叶、小水果主打的千亩产业版图”铺在家乡大地上。“组织培养了我,我要铆足劲儿往前闯。”伍海贤说,老党员余热暖乡邻、年轻党员敢干争先锋,都在组织架设的阶梯上成长。

巴东辖12个乡镇、323个村(社区),分布着12个乡镇党委、3个党工委,47个党总支和677个党支部,18581名党员如“群星”聚在党旗下。

如何让党性之光辉映“群星”?巴东按“1+N”模式推行村级班子职数改革,优化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逐年增加在村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计划,实施村后备干部“育苗工程”,打出基层党建“整县推进”、农村基层党建“补短板”组合拳,1800余名村(社区)干部有成长梯子,勇于探路基层治理新空间。

打开巴东基层善治大门,需要干部能谋、善干,还离不开支部敢谋、敢为的底气。这份底气来自村集体经济的撑腰。曾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巴东,集体经济“空壳村”大量存在,支部谋事却难成事。

十年为证,一场村集体经济破“壳”记在巴东发生:“国网阳光扶贫行动项目”支持资金2.3亿多元,建成11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一座光伏电站成了村里“光电银行”;成立村集体经营公司,探索“县级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飞地抱团”模式,让集体资金保值增值,323个村(社区)喜提“活存折”。

干事有舞台、学习有平台。巴东在“互联网+党建”一张网、一堂课的模式下,建强1所县委党校、12所乡镇党校、20个党性教育基地,探索成立323个“村级教学点”,线上网课、线下课堂同步,1万余名党员家门口“上学”。

巴东,是一块红色的沃土。为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巴东借助万仙洞革命根据地、 “天梯”泉口、娃娃寨战斗遗址、“绝壁天河”、金果红路等资源,建设一批红色党性教育基地,并在特色产业基地开设田间课堂,用“一红一绿”两堂课打通党员教育培训“最后100米”,创下“农村党员进党校”巴东样本。

一束光,辉映万颗星。巴东1.8万颗“星”聚在党旗下、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

两岸“清”风满城春

“完成‘一把手’谈话72人,对73个单位开具政治生态分析报告,推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985件……”今年1至9月,巴东县纪委监委交出一张政治监督的阶段性成绩单。

政治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职责。回眸十年,巴东驰而不息开展政治监督,让清风涤荡峡江两岸,绽开一朵朵“廉花”,迎来风清气正满城春。

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巴东县纪委监委机关忠实践行“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中央、省、州和县委重大决策部署,贯通衔接纪律、监察、派出、巡察‘四项监督’”,坚定不移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着力营造政治生态“绿水青山”。

在对全县政治生态加以研判的基础上,县纪委监委机关坚持把政治监督聚焦于具体人、具体事,围绕加强对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监督、强化党内监督以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等方面,制定出台《政治监督工作任务清单》。

在这张清单上,明确了17项监督重点,细化责任分工,并同步对12个乡镇、61个县直单位政治生态分析,汇总梳理政治巡察、审查调查、监督检查、信访举报、审计监督等发现的问题,形成政治生态分析报告,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为全县73个单位全面从严治党找“病灶”、开“药方”。

同时,紧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传达、执行、成效三个层面,不断整合纪律、监察、派出、巡察“四项监督”资源力量,强化“室组地”联动,深入排查落实主体责任不够有力、管理责任不够到位、自查自纠不够深入等问题,着力解决群众、企业“急难愁盼”。

今年以来,县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四风”问题34起60人,开展监督检查147次,发现并督促问题整改679个,推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985件。

十年磨一剑,一朝显锋芒。巴东纪检监察机关胸怀“国之大者” ,强化政治监督,从贯彻执行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和“五个巴东”使命任务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护航经济“稳增长”,从疫情防控到“守护好一江碧水”,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跟进监督、精准监督,既当“监督员”又做“战斗员”,以有力有效的整治监督护航“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小康花”开遍振兴路

“走到学校才15分钟!以前在老家上学,腿子走得酸溜溜的。”今年读小学4年级的谭江山庆幸自己也成了“走读生”。他的新家在官渡口镇晴帆园社区冯家湾易迁安置小区,紧邻巴东神农新区,仅一沟之隔就是一所新建成的花园学校——神农溪中小学。

之前,谭江山是一个留守儿童。如今父母可在小区附近的红花岭京援创业园上班,还可在县城打零工,春节后再也没拖着行李悄悄出门。谭江山感觉像做梦一样,自己住进了高楼,成了有爸妈陪伴的“城里娃”。

挪出穷窝、换了穷业,4.32万名易迁群众圆了安居梦。这场“圆梦之路”是精准扶贫铺筑的坦途。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巴东县山高坡陡、沟谷遍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人均耕地不足2亩的土地,养着5.5913万户18.1248万名脱贫人口。

“2020年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接下脱贫攻坚军令状,323个驻村“尖刀班”尽锐出战,2572名驻村“尖刀班”成员、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分析致贫原因、开出脱贫良方,1.27万名干部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在战贫路上推一把、扶一程。

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摘帽“大考”,巴东递交了一份史诗般的攻坚决胜答卷:教育资助累计2.03亿元,惠及27.09万人次,教育扶贫“大礼包”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新建及改建村级卫生室184个,组建县内18家医疗机构为枢纽、339个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医共体,斩断因病致贫“病根”;实施“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7592万户,实施“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6275户,住房安全提升幸福指数。

扶贫路上,一个个脱贫故事温暖人心:一管清水进了13.4万名群众的水缸,7000余公里农村公路联通万家,新建和改造2005公里10千伏线路、2462公里低压线路和4G网络全覆盖,用电卡口、信号盲区退出历史……

全省9个之一、全州唯一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摘帽力量何来?巴东借力产业扶贫打开了小康之门。拿出资金2.56亿元,打造低山柑橘、二高山茶叶、高山药材“三大产业集群”,109万亩特色产业“扶贫田”、3000余家农业市场主体“脱贫好帮手”,让5.4万户贫困户迎来红火日子。

2020年4月,省政府宣布巴东县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一刻被历史铭记,成为巴东史册中最光辉的一页。刚下脱贫战线,巴东又上乡村振兴新战场,接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

乡村振兴如何打出“乡村牌”、做好“振兴文章”?巴东从党群、干群“同频共振”入手,把产业振兴作为“先手棋”,实施“一村一品+”行动,擦亮“生态牌”“富硒牌”“有机牌”,建强17.8万亩茶叶、15.3万亩柑橘、25万亩中药材的阶梯产业板块,在“巴东郡贡茶”“巴东玄参”“巴东独活”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实力打底下,亮出一张张吸引力强的巴东产业名片。

产业振兴打好头阵,“五个振兴”共谱协作曲。巴东实施全程教扶计划,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精心呵护名耀荆楚的“巴东教育名片”;在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成功实践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罗溪工作法”,该社区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社区”;探索“易迁+产业”“易迁+旅游”“易迁+电商”“易迁+车间”等“易迁+”多维模式,让易迁户转变成产业工人、民宿老板、电商达人、上班族,牢牢端稳“小康饭碗”。

金秋,驱车行驶在巴东大江南北,一幅田园秋收画映入眼帘,一朵朵“小康花”正惊艳开遍在乡村振兴路上。

条条大道通四方

“现在去趟北京就像以前进县城一样方便,车程仅需4个多小时,真的方便!”巴东籍人士谭云钊忆起曾经的“出行难”:去一次北京要从老家坐车到宜昌,再转乘火车到北京,一路周转颠簸近9个小时。

站在郑渝高铁巴东站,谭云钊开玩笑说:“巴东山和海的距离真的近了,在这里可以‘走四方’。”

坐落在溪丘湾乡平阳坝“小盆地”中的巴东站,每天南来北往的列车在长长的轨道线上鸣响风笛、呼啸飞驰,半山腰的沪蓉高速宜巴段和高铁并行,形似两条出山龙,载着巴东奔向诗和远方。

素有“鄂渝咽喉”之称的巴东,三山盘踞、两江纵横,如哑铃状的南北狭长地形,将“行路难、修路更难”残酷现实摆在面前。历史走到今天,打开巴东从施巴古道、长江码头水运、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再到铁路的交通变迁史,巴东人民用“愚公精神”向山要路,打响一场场艰苦卓绝的交通突围战。

巴东和长江一衣带水,由水而名、临水而生,“黄金水道”亲历和见证了水运码头的荣光。从拉纤木帆船的峡江号子、“神农溪号”轮船的汽笛声再到“水翼飞船”的拍浪声,变幻的“行舟之声”述说着巴东水运工具的兴衰更迭。

近些年,路上交通进入提速时代,“黄金水道”却静了下来。如今,巴东港加速复兴,巴东港砂石集并中心建成投运,巴东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主体完工,两艘名为“长江发现号”和“长江传说号”的游轮停靠巴东港,往返于巴东和重庆,打开了“游轮+高铁”的旅游新空间,黄金水道迎来新生。

水路荣光再现,陆路打通了内联外畅的“大动脉”,巴东实施“高标准打造千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工程”,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10.2公里公路贴上“四好农村路”标签,“村村通客车”、农村电商物流配送车在“路运一体”模式下,打通惠民交通“最后1米”。

盘点巴东交通大事,发现每件大事都在改变山区出行历史:2009年12月,沪渝高速公路全线开通,打通巴东东出西进的高速通道;2014年12月,沪蓉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巴东与山外的时空距离再拉近;今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巴东在全州率先进入高铁时代;预计2023年初,巴张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开工建设……

纵观巴东交通地图,东西向有高速、铁路纵横,南北向有省道贯穿,一个“丰”字交通主骨架越来越饱满,一条条大道正通往四方。

民生为笔画幸福

民生为笔,擘画幸福。撕掉千百年绝对贫困的“标签”,阔步在乡村振兴路上,巴东渐次铺开乡村美、百姓富的“富美村居图”。

以十年为时间标尺,打开巴东的民生账本,每一笔都有力度、温度:巴东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每年占比达到83%;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3.6%、36.2%;社保扩面提质显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养老服务和公共文化供给更丰富……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引下,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巴东守好“增进民生福祉、创造品质生活”的民生保障阵地,用民生投入、政策保障之手,办好百姓实事,释放发展红利,描绘“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幸福底色。

“以前逛街要绕个大弯儿,特别费劲,现在只需走人行天桥,轻松一大半。”家住巴东县信陵镇黄土坡社区的七旬老人谭联刚谈及城市变迁,笑容爬上眉梢。

谭老所住的楼栋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与金堂路主街道隔有一道堡坎,直线距离七八米,一半楼层在街面以下。2020年,老楼换了新模样:墙面刷上淡黄色漆,3个单元梯道中间新增了一座人行天桥连接街道,小区环境上了个档次。

黄土坡社区曾是巴东县城所在地,高楼林立、街市喧闹,城市荣光的转折定格在2000年。由于地质原因县城西迁,2万名居民搬离,留下了“老城”印象。老城不“老”,1600万元资金让老城在以旧变新中迎来“第二春”:16栋老屋修缮一新,2个停车场、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成,总里程长4300米的9条人行步道串联大街小巷,一张污水管网连接每栋楼……

以点滴小事托起大民生,让幸福之城有厚度、有质感。巴东用“匠心”创造品质城市生活,启动“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规划建设项目104个,已实施49个;将县城9个区域2705栋1.8958万户房屋纳入五年改造计划,已完成改造22栋478户,正在实施改造290栋3245户;投资5490万元,新建和改造9个公厕、9个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289个。

城市更宜居、乡村更美丽,幸福蝶变的故事在巴东城乡持续书写。“现在真是太便民了,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在村里办公,在家门口就可以领到证。”大支坪镇尚家村村民雷正文领到不动产权证书,直称“真快!”。

山区群众进城办证要走路、转车,费时、费力还成本高。大支坪国土资源所将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窗口搬到农家院子,现场权属调查、确认产权关系、签字、颁发证书。像这样设在群众家门口的“办公桌”,巴东偏远山村早已司空见惯。

如今,村民办事足不出村,甚至手机“一键搞定”,村委会设有简约、标准的便民服务站和业务受理员,7项高频事项前移至村(社区),湖北政务服务网、鄂汇办App广泛推广普及,551项政务服务事项、100项便民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

民生为笔,绘就巴东城乡最暖的“幸福图”。这十年,网络问政、电视问政、12340民意调查拉近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阳光信访、普法、“平安巴东”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筑牢群众生活“平安长城”;巴东县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博德康复医院建成运营,老年大学、康乐老年公寓推出高大上升级版,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真切走进生活。

幸福没有终点,奋斗只有起点。“每天都是好日子!”下一个十年,巴东民生之笔已在幸福长卷上遒劲起笔。

绿色音符律动“长江之歌”

秋收告一段落,家住长江边的向仕柏闲了下来。坐在废弃的渔船上,船舱四周成队鱼群游弋、觅食,背后山坡、山腰一块块橘园挂满果实,这番山水和谐的风景,令他陶醉不已。

3年前,向仕柏丢下渔网,拿上剪刀、锄头上岸栽种橘树,从渔民转产成橘农。他的“水上漂”渔民生活转折始于2020年1月1日,长江全面进入10年禁捕期,他和401名渔民全部退捕,洗脚上岸发展产业、开办民宿、试水电商等,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在感恩长江、回报绿色中端上“新饭碗”。

10年禁捕,让“母亲河”长江休养生息,巴东执行史上最严的“10年禁捕令”,守护一江清水。巴东地处长江入鄂第一站,境内长江干流全长39公里,岸线长92.5公里,流域面积1796平方公里,是长江湖北段生态防线的前哨阵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的总基调、大前提。

如何将长江大保护“辩证法”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巴东始终把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在“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路径指引下,用“水十条”“土十条”“气十条”为环境卸载、为环保加码,通过治山、治水、治土、治气、治污“五大环保行动”,让山青、水绿、天蓝、地净成为生态巴东的亮眼封面。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巴东巧用中医思维治“长江之病”:第一术是心主血脉,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水资源环境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9个专委会,实行“清单制+责任制”,严格实行环保问题“一票否决”;第二术是辨证论治,打造沿长江、清江柑橘产业带和生态经济林,全面落实河长制,严格耕地管控、企业管控,创新治污模式;第三术是固本培元,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五大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数值和生态颜值同步提升。

十载光阴,巴东呵护“长江绿肺”,唱响“长江之歌”,一张长江大保护“绿色地图”在巴东铺开:13.5万绿化造林、10条生态廊道、10万亩沿江橘园等“绿块”织出山河锦绣;关停22家煤矿企业、关停非煤矿山97家为大地疗伤、修复;346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坚守“护河岗哨”;2个省级生态乡镇、68个省级生态村和2个州级生态乡镇、102个州级生态村组成绿色先锋矩阵……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河!”恩施州唯一紧临长江的巴东县,正在"长江大保护"时代答卷上,奋力书写生态保护修复、江河岸线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两山”转化模式探索、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六篇文章”,在长江经济带上打造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恩施样板。

穿过和长江平行的沿江大道,行走跨江的巴东长江大桥,健步和长江相依的官东大道,打卡江畔的镇江阁、秋风亭等文化地标,市民纷纷点赞:“这是长江的馈赠,绿色长江成全了山城最美的风景。”

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的一泓清泉发端,在荆楚大地的巴东绕城而过,昔日的非法码头、乱石堆、滩涂地不见了踪迹,生态绿道、沿江休憩带、健身长廊在江岸上线,成了网红打卡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密码在这里解锁。

当下峡江岸畔,一曲曲绿色音符仍在巴东律动雄浑壮丽的“长江之歌”,在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的荣光下,“长江边最美县城”正渐渐出镜,捧来一张养眼、养肺、养心的“西进湖北第一县”名片。

(来源:云上恩施 巴东台记者 陈治刚 张华 谭平 洪绍勇 李俊 一审:朱晓涵 二审:王玮 三审:黄頔芳)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