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有人靠着制篾器的好手艺养活一代又一代人,用制篾手艺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杉木岭片区六组村民王福安,用这门手艺编出了自己的自强人生。
12月14日,天气晴好,王福安正在编织篾具,又薄又细的竹篾在他的手里翻飞,不一会儿功夫,一根竹篾和骨架就完美融合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制作篾器花费的力气可能多上一倍。因为下肢瘫痪,王福安只能趴在床沿上编织,就是用这样的姿势编织篾具近35年。
“有时候顾客要得急,我就通宵做,累了我也不休息,歪在床上睡一下我又继续起来做!”谈起制作篾具的艰辛,王福安脸上都是轻描淡写,因为他不怕这份辛苦。
1983年的一天,由于手扶拖拉机刹车失灵,王福安下肢终身残疾。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倒下了,可家里还有三个孩子需要养育,刚开始,王福安一度失去生活的希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几年,家里也常常靠人接济,孩子上学也只得靠好心人的帮助。王福安渐渐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下去,既然活着,就要活出个人样。在妻子杨仕玉的鼓励下,他想起年轻时父亲曾经教授过他制作篾器,于是他的心里便有了答案。
“刚开始的时候全靠记忆慢慢摸索,双手全是被篾条扎的伤口,但是我相信我只要坚持把篾具做好,肯定就有人买。”王福安一边展示着手上的老茧一边说,“那时候我的篾器放到街上去卖,卖得好得不得了。”经过长期的摸索,王福安编织的篾具细腻光滑、精致耐用。
残疾的双腿导致王福安无法行走,妻子杨仕玉便成了他的双腿。篾具制作完成后,妻子就将他从床上背至电动三轮车,然后由他将满满一车篾具运送至集市贩卖,精致的篾具很快一售而空。
到现在已经有不少顾客直接电话预订,做好后上门提货。慢慢地,王福安的制篾手艺在全村也小有名气。后来,他每年可以制作40余个篾具,收入达3000余元。2013年,王福安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在国家政策的帮扶和及王福安一家的努力下,他家成功脱贫。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王福安信心满满:虽然现在脱了贫,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但是还是要把这门手艺一直做下去,并且要越做越好。
(来源:云上恩施 宣恩通联记者 姚玲 曾雪儿 通讯员 谢建新 蒋恒 责任编辑:王玮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