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出来凤文化盛宴

2021-12-09 11:12   云上恩施  



舍米湖村民跳摆手舞

摆手舞晚会(资料图)

桂林书院社区居民跳摆手舞(资料图)

敲鼓能手

来凤县百福司镇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凤鸣三省”之称。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日”“舍巴格痴”或“舍巴巴”,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民族文化活动。

清朝土家族诗人彭施铎曾描写其恢宏场面:福石(百福司)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从舍米湖发源

舍米湖村被人称为摆手舞的发源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年幼孩童,无一不会跳摆手舞。

舍米湖是土家语,意思为“阳光照耀的小山坡”,村民90%以上姓彭,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土家村落。村支书彭平介绍,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不沾毒,唯好摆手舞。

该村的摆手堂是当地土家人为供奉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所修建的,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

每逢喜庆节日,舍米湖村就热闹非凡,男女老少齐聚摆手堂,在舞场旁的树木上张灯结彩,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摆手舞是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1956年,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安排,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到来凤、湖南龙山等地考察土家族单一民族问题。在舍米湖村,潘光旦发现了土家摆手堂、土家摆手舞和土家语。

此后,土家族被国家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舍米湖的摆手舞特色浓郁,新奇好看。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磨鹰展翅等。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有“龙行虎步”的风采。

按表达内容分,有农事舞、狩猎舞、生活舞、军前舞。其中农事舞质朴清新,还原了土家人斩草结茅、砍山种田的情景;狩猎舞粗犷刚劲,表现了土家人的勇敢剽捍;生活舞则风趣诙谐,表现了土家人的达观和超然;军前舞则基本失传。

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内涵,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次序井然。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是歌乐舞浑然一体的艺术,民族特色浓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据史书记载,五代时,摆手舞已在此广为流传。境内到处有摆手堂遗址,现保存完好的尚有4处,其中舍米湖摆手堂、茶堰坪摆手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1956年舍米湖摆手堂被考察发现后,来凤县全力挖掘摆手舞文化,奠定了“神州第一摆手堂”“摆手舞之乡”的基础,摆手舞由此登上“大雅之堂”。

目前,舍米湖村原汁原味的摆手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鼓手彭承金被命名为“摆手舞传人”,百福司镇被国家命名为“摆手舞艺术之乡”。

摆手舞走出国门

1957年,摆手舞开始从舍米湖走向山外。当年,恩施地区和湖北省举行文艺调演,舍米湖村彭祖求、彭昌义等7人到恩施市和武汉演出,来凤摆手舞受到地区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文化局把它作为优秀节目推介到湖北剧场公演。

自那以后,各地的专业文艺工作者纷纷前来来凤采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等纷纷派人到舍米湖村学习摆手舞。摆手舞成为土家族的标志。

1998年6月,来凤县摆手舞首次走出国门。由百福司镇居民为主要组成人员的来凤县摆手队应邀参加波兰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波兰的18天里,摆手舞表演了14场,观众达4万余人。

2009年,来凤县筹备举办第一届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

以前的原生态摆手舞只有锣鼓伴奏,没有配套的固定音乐和歌词,不免显得有些单调。

来凤县文体局干部肖本正等人坚持在保留原生态摆手舞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结合土家族先民开荒拓土、发展农业、保家卫国等历史和日常生活,为摆手舞主创了曲谱和唱词,并与编导一起将摆手舞全套动作进行整合创新,进一步丰富了摆手舞的形式和内涵,使之成为歌、乐、舞浑然一体近乎完美的民族艺术,并且很快得到群众认可和喜爱。

为喜迎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第二届来凤中国摆手舞文化旅游节的到来,2013年,来凤县文体局带领百福司镇民间艺人组织专班,在参考酉水流域土家族摆手舞元素的基础上,综合汲取、融合各地摆手舞的特点,编排了一套全新摆手舞,并获省有关部门认可。

在百福司镇民族幼儿园开展《幼儿摆手操》推广活动,传承原生态摆手舞从娃娃抓起。

摆手舞作为民间艺术瑰宝,积极融入文旅融合发展,在舍米湖村,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彭承金带领村民每年在村里的摆手堂演出200场以上,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为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近年来,百福司镇每年积极组织摆手舞大赛,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传承土家摆手舞文化。

2021年6月,百福司镇计划结合传统文化,举办龙舟赛、山歌赛、摆手舞系列比赛。

保护传承摆手舞

跳摆手舞有它所附存的特定环境——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先前鄂、湘、渝、黔边区的土家族也有跳摆手舞的,可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与民族融合、土家族逐步汉化的人文环境有关;先前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也是跳摆手舞的,可是现在已基本不跳了,这就与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都有关。

如今,只有沿酉水河流域的来凤、宣恩、龙山、永顺、保靖及周边地带还在跳摆手舞,来凤县原有的“大摆手”现已失传,仅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小摆手”。从历史的情况看,流行的范围在缩小,因此急需加强保护。

特别是近些年来,外来文化逐步渗入土家地区;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兴趣有所减弱;土家族的乡民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山读书、务工,留在家中的人减少,且非老即小,传承的人群自然降低等等,土家摆手舞急需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增强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

为了保护发展土家摆手舞。来凤县制定了《湖北来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了百福司镇文化生态保护区。

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百福司镇积极做好土家摆手舞传承。

开展传承活动,组织摆手舞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等“六进”活动,恢复土家族“四月八”牛王节、端午竟舟会等民俗活动,在全镇范围内普及摆手舞。

保护摆手舞发源地的生态环境及传承人,评选出彭承金等摆手舞民间艺术大师,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非遗传承保护经费。

加强场地建设,整修茶堰坪摆手堂及舍米湖摆手堂,并申报为省州级文保单位,新建摆手舞民族文化广场2个、民族体育馆1个,投资达4000万元以上。

编印丛书、画册、制作了电视光碟,在中央、省级媒体、刊物宣传摆手舞,提高知名度。

加大摆手舞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代表湖北参加全国重大活动和出国展演取得佳绩,积极参加周边摆手舞大赛,传播摆手舞,扩大影响力。


(来源:来凤通联记者 向相辉 张杏 通讯员 李涛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