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首部党史教育专题片《金戈铁马满山红》正式推出

2021-05-27 09:42   云上恩施  


5月26日,鹤峰县首部党史教育专题片《金戈铁马满山红》正式推出。该部专题片重点介绍了鹤峰苏区历史,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一部了解鹤峰历史、学习鹤峰历史的重要资料。

鹤峰,是一块写满热红色文化的革命圣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鹤峰是全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及战略后方,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湘鄂西红四军)的诞生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诞生地。鹤峰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苏维埃政权成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牺牲最惨重,反“围剿”斗争最惨烈。

赤子之血 星火燎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受党中央指派,1928年1月,贺龙、周逸群等人到湘鄂边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同年3月,贺龙回到老家桑植县洪家关,召集旧部聚义,成立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拉开了湘鄂边武装割据斗争的序幕。在与国民党军队交锋的过程中,由于敌强我弱,贺龙率部不得不转战于桑鹤边的罗峪、堰垭、走马等地。同年10月,工农革命军在石门失利,部队从聚义时的3000余人,锐减至200来人,有的牺牲了、有的脱队了、有的叛变了,士气十分低落。危急之下,贺龙利用战斗间隙,将部队集中在堰垭附近的梅坪岩湾汪家屋场和邓家新屋,对队伍进行整顿教育。

整编后,队伍只剩下91人、72条枪,虽然人少了,但因建立了党团组织,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

从此这支英雄的部队汇入革命洪流中,堰垭整编被载入军史。

金戈铁马 红旗飘扬

1929年1月,工农革命军一举攻占鹤峰县城,创建了湘鄂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鹤峰县苏维埃政府。

政府成立后,工农革命军开赴杜家村一带进行休整,并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2月10日,组建中共鹤峰县委,树起了武装割据的大旗。

此举震惊了湘鄂边,激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新生红色政权的“围剿”。1929年3月,“湘鄂西民团总指挥”王文轩联合周边团防1万多人,从四面八方向鹤峰进逼,妄图一举将红色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红四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在南渡江、火口一线佯装阻击,设伏于红鱼溪一带,击毙王文轩,驱敌30余里,以最小的代价,彻底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鹤峰红色政权第一次“围剿”,红四军由此声威大震,红鱼溪战斗也成为了红四军灵活运用战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1930年7月,根据鄂西特委指示,红四军东进与红六军会师,整编为红二军团,将湘鄂边苏区和洪湖苏区联成一片,发展成为湘鄂西苏区。

 10月,按照上级指令,红二军团配合一、三军团攻打长沙,由于遭遇强敌围困,损失惨重,退回鹤峰休整,驻扎于鹤峰南北镇至走马坪一线,随后完成了威震湘鄂川的“走马坪收编”,1931年4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随后红三军东进北上。  

漫漫征程 浩然英魂

1930年12月,红四师营长范松之在返回湘鄂边的征战中牺牲。范松之是贺龙少年时结识的伙伴,贺龙闻讯,十分悲痛,特地把范松之的母亲谭良玉接进城,置酒慰问,表示日后要替他行孝。

谭良玉含着眼泪深情地说:“常娃子(贺龙乳名)!我不怪你,老大走了,好在老二老三老四还在你队伍里。现在老五16岁了,也交给你,都跟着你干!”

第二天在县城召开的“扩红”大会上,范母上台宣布自己的小儿子也要当红军的决定,据亲历者回忆,当场就有几百个年轻人报名参加红军。范氏兄弟5人为创建和保卫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先后捐躯,被誉为“范家五虎”。他们的母亲谭良玉,被贺龙元帅称为“革命母亲”。

1931年9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湘鄂边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9月10日,湘鄂边独立团与石门团防罗效之部激战,由于敌人火力强,独立团伤亡惨重。团长王炳南命令三营十二连掩护大部队转移,完成掩护任务后,撤至海拔1200米高的鼓锣山顶。该山三面绝壁,仅有的一条连通大山的山梁被敌人占领,十二连32名战士被逼至鼓锣山顶的悬崖绝境,战士们面对敌人的进逼,视死如归,砸毁枪支后,全部毅然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1933年元旦收复鹤峰县城,恢复鹤峰县的大部分苏区。期间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坚持“左”的错误路线,进行"肃反"和"清党",错杀了红九师师长、共和国一号烈士段德昌,红九师参谋长王炳南、红七师师长叶光吉等大批苏区党政军干部。

同年5月,贺龙元帅大姐贺英因叛徒告密遭团防袭击,在洞长湾壮烈牺牲。

在贺龙领导的长达七年的武装割据斗争中,英雄的鹤峰儿女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当时鹤峰总人口6万多人就有3万多人参加工农红军、地方武装和农民协会等各类革命群团组织,其中3千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出了重大贡献。

艰苦卓绝 波澜壮阔 

1933年7月中旬,由于各路敌军紧逼,分局机关和红三军军部从中营麻水突围转移到烧巴岩,并召开会议作出巩固发展湘鄂边新苏区的决议。

随后,红三军兵分两路,由贺龙率领一路往恩施咸丰利川开辟新区,由夏曦带领一路在鹤峰苏区坚持斗争。由于夏曦没有执行烧巴岩会议决议,丧失发展苏区的时机。红三军于1933年底撤离鹤峰,转移鄂川边坚持斗争,湘鄂西苏区的最后一块根据地——鹤峰苏区丧失。然而,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国,向着胜利燎原。

这以后,红二、六军团第18师又重回鹤峰牵制敌军,策应红军主力长征,为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鄂西南战役,鹤峰县城得到解放。

 薪火相传 血脉永续

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铸就了鹤峰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奋斗精神;凝聚了舍我其谁、一往无前,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担当精神;积淀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奉献精神;熔炼了直面矛盾、刀刃向内、刮骨疗伤的自我革命精神。

在鹤峰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革命先烈的强大精神历久弥新、光芒万丈,永远激励着鹤峰儿女跨越一切激流险滩,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回顾过往,鹤峰人民的“生命工程”——江坪河电站投产发电,“希望工程”——八峰药化涅槃重生,“圆梦工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战疫、战贫、战洪等一场场硬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民生福祉得到根本性改善,鹤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各项事业书写了无数荣耀与辉煌。

展望未来,“一基地”(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三示范区”(全国农业“全域有机”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五个鹤峰”(富裕鹤峰、美丽鹤峰、数字鹤峰、法治鹤峰、幸福鹤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以“茶、药、水、旅”为主的四大产业正在不断积聚新的发展动能。鹤峰发展蓄势磅礴,鹤峰发展正当其时,鹤峰发展未来可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涌进。勤劳朴实、开放包容、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鹤峰人,正以无与伦比的自信、果敢勇毅的担当、矢志不渝的锐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开创“中国之中,诗画鹤峰”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云上恩施 鹤峰台通联 刘丽华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