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在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农村部扶贫联络组的指导下,全州中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据行业统计,2020年,全州养蜂户38208户、蜂群25万群、蜂蜜产量1748吨、产值3.5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1.8倍、2倍、2.3倍、2.3倍;全州蜂业企业达到9家(其中全产业链企业2家),养蜂合作社达到50家,建成首条蜂蜜加工自动化生产线。
一、主要作法
(一)从建立工作机制入手,高位推动中蜂产业发展。成立了州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州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恩施州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组建了5个养蜂协会(分别为恩施州1个、建始县1个、鹤峰县2个、咸丰县1个)。编制了《恩施州蜂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
(二)从建强良种繁育体系入手,种源保障中蜂产业发展。来凤县三胡乡茨竹槽武陵山中蜂良种培育基地建成投产,年产销蜂王8.9万多只。自主研发出了“尚蜂寨l号大脾蜂王”,该品种带群数量从3至5匹扩大到6至12匹,且抗病性强、产卵量大,深受市场青睐,春夏旺季平均每天发往各地1000多只。湖北峰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成标准化繁育场4个,年产销蜂王1万多只,其中位于鹤峰县太平镇槐树庄村的核心基地,集蜂繁育、科普、观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近80亩,培植了130多种以中药材为主的蜜源植物。
(三)从创新养殖模式入手,利益联动中蜂产业发展。全州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采用代养、寄养、自养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创新了一批养殖模式,推动蜂群数量快速增长。恩施州尚风寨蜂业有限公司的“343股权分享式产业发展”(股权分配和利润分红公司占30%、村级组织或产业带头人占40%、蜂农占30%)模式,当年蜂群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2%;鹤峰县峰鹤公司的“十群万金”(养殖中蜂10群,年收入1万元以上)、国鑫农场的“1528”模式(1户贫困户养5群蜂、种2亩蜜源植物,当年收入8000元)模式,蜂群数量均实现两年翻一番。
(四)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入手,科技支撑中蜂产业发展。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成为恩施州中蜂产业发展主要技术支持单位,选派多名国内蜜蜂顶级专家到恩施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利用远程技术,开展蜂业管理专业人员培训100人次;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开展中蜂养殖技术人才培训1700人次;在来凤县三胡乡创办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500人次;州林业局制定出台了《恩施州2020-2021年蜜源植物基地建设行动方案》,拟计划投入国土绿化项目资金1.5亿元,支持100个村建设5万亩蜜源植物基地。
(五)从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入手,刺激驱动中蜂产业发展。一是争取财政资金投入。2019年至2020年,农业农村部给予恩施州中央财政农业转移支付资金900万元用于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宣恩县、鹤峰县争取省、州畜牧兽医部门项目发展资金和驻村帮扶单位投资较多,仅帮扶单位注入中蜂产业的资金在200万元以上。鹤峰县、建始县、咸丰县、来凤县等县市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对养蜂贫困户进行奖补,奖补标准为每群100元-300元不等。二是争取金融支持。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程,金融扶贫工作组的相关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恩施州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意见》《恩施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实施细则》,推动出台《关于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养蜂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均可向银行申请贷款,恩施农村商业银行、兴福村镇银行对接养蜂产业,专们创立了“蜂富通”信贷产品支持中蜂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短板
(一)发展仍处于低端水平。全域中蜂产业链未形成,产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低,九成蜂农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蜂产品龙头企业弱少、品牌打造不力、蜜源植物培植不够和落后的营销方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蜂产业快速发展。
(二)缺乏专业机构和队伍。州县两级缺乏专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州、县、乡服务体系中普遍缺乏养蜂专业人才,科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三)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蜂蜜残留、含水量不达标现象屡有发生。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十四五”全州中蜂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产业链思维,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融合化要求,推进中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全州中蜂养殖户达到8万户,养殖量达到40万群以上,年产蜂蜜3000吨以上,蜂蜜产值突破6亿元,蜂业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
(一)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壮大来凤县武陵山中华蜜蜂种蜂培育基地规模,勘定5平方公里保护区范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规范化繁殖水平,建成年可提供20万只以上蜂王的繁育场。在咸丰建成一个年提供10万只以上蜂王的中蜂繁育场。每个县市至少建设一个生产场,蜂场建设规模达到基础蜂群200群以上。
(二)加强标准化生产。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省属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政、户、学、研、用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支持和引导蜂产品加工企业、养蜂专业合作社制定蜂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持续引导蜂农生产走向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科技化。
(三)加强蜜源植物培植。一手抓天然蜜源植物的保护和抚育,一手抓蜜源植物的人工种植。部门联手、协同作战,净化生产、生活环境,开展禁止使用化肥、杜绝使用农药行动,和发改、财政、林业、农业、畜牧、扶贫、科技、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推进蜜源植物种植工程建设,打造蜜蜂钟爱的生存环境,解决蜜蜂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
(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面向全球招选技术实力强、经济实力强、品牌价值高、销售通道成熟的全产业链中蜂企业引领恩施中蜂产业发展。推动养蜂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蜂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建“中华蜜蜂之乡”和“武陵山中蜂养殖示范区”。
(五)加强公用品牌创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响“生态、含硒、绿色”的牌子,鼓励协会、蜂产品加工企业、养蜂专业合作社抱团创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蜂产品,2021年完成“恩施山花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和“恩施山花蜜”地方标准备案。制定品牌宣传推广方案,充分利用展览、电视、网络、微媒体等载体和传媒,大力宣传推介“恩施山花蜜”优质蜂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
(六)加强融合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和宣传恩施蜜蜂文化,将中蜂产业发展与恩施州“全域旅游”和建设“美丽乡村”结合,强化观光休闲功能,大力发展蜂旅结合项目和旅游蜂蜜产品,培育壮大休闲观光养蜂业,做强蜂产业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