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无论是餐馆饭店还是农户家中,饭菜是丰盛还是简单,都保持着一样的习惯,那就是饭桌上必不可少几碟小菜。折耳根、水豆豉、野葱等,都在恩施人的饭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些生长于山野的植物,经过加工后成为了餐前开胃的菜肴。
闻之清香,嚼之响脆。
在等待主菜的时间里既有果腹的满足,又打开了味蕾。
粗茶随淡饭,小菜半边粮;
吃盐如开荤,酸辣不间日。
遍布山间的的折耳根,也是恩施的美味。
折耳根也称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开胃理气等功用,因搓碎后有鱼腥气而得名它特别的气味而得名。
喜欢的人爱它,吃不惯的人便避之。
白嫩的须根在辣椒、香葱、盐的裹挟下,成为了一道凉拌佳肴。
还有青蒿、野葱、地米菜、水荞、藠头等野菜,根叶皆可食。以它们为原料制作的社饭、水荞粑粑、合渣等富有特色的民俗美食,已经成为恩施人节会盛宴的必备菜肴,丝毫不逊色鸡鸭鱼肉等荤菜。
而对于苗家侗族来说,酸辣来得最有滋味。
“侗不离酸,侗不离歌”便是形容对酸的喜爱。
比如常见的酸辣子、酸姜、酸菜、酸萝卜泡坛子等菜肴,多出自于苗家侗族家家户户常见的酸坛子。在过去,泡酸坛子是为了将食物储存得更久,而如今已然成为了特色风俗。
如同汪曾祺在《故乡的野菜》里写道:“过去,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诚然,现在顿顿能吃肉,所以能吃到野菜似乎是更加值得兴奋的事情了。
对于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一碟爽口的野菜很容易就能勾起心底那股对自然的渴望。而对于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来说,是对过往苦难岁月最忠贞的告白。
从岁荒到安稳,它用滋味调和了甘苦与共,写就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深情。
(来源:云上恩施 宣恩通联记者 李灿 通讯员 刘亚丽 责任编辑:向航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