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陶玲 滕欣
“公益诉讼工作开展试点初期,我们既办公益诉讼案件,又办民行案件,现在,院里已成立专门的公益诉讼办案组,两个检察官+助理协助办案,为高效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强劲保障。”巴东县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负责人谭大琼说。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自2015年7月确定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在13个省份进行试点,到2017年巴东县人民检察院开始履行提起公益诉讼职能以来,该院共监督79件破坏生态环境案(其中提起行政公益诉讼3件)开展“补植复绿”修复生态等工作,使 146余亩林地(耕)地、5条河(溪)流得到了修复。公益诉讼检察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试点开展到全面推进、从“4+1”法律明确赋权领域到“等”外探索,巴东县人民检察院始终聚焦关键点精准发力,有效发挥检察机关督促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的治理效能。
精准锁定地域特色,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紧紧围绕县委争创“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目标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开展长江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倾情守护长江之“腰”。办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62件,督促治理被污染水源地467亩、清运固体垃圾60吨、恢复林地面积146余亩。监督非法捕捞者放流成鱼139公斤、鱼苗7.8万尾。2019年11月,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因表现突出、成效显著,被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倾情守护长江之‘腰’”为话题进行微直播,阅读量达3.8亿人次,讨论量61.5万次。
精准践行“司法为民八件实事”,把公益诉讼做成民心工程。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当做“家事”,重点在药品管理、食品质量、农产品农药残留等群众关注领域开展专项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消解民生痛点。近年来,共办理食品安全领域案件9件,督促整改网络餐饮平台商户40家。针对夜市店主李某铺在火锅中添加“头痛粉”药品一案,提起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告人获刑8个月,同时被判决支付12万元惩罚性赔偿金,并公开赔礼道歉;围绕餐饮店使用的“消毒餐饮具”卫生和配送企业资质等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活动,督促消除卫生安全隐患,让群众用上“放心碗筷”。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监督,对水布垭镇水流坪水库、野三关镇车沟水库等一级水源地遭受污染问题发出检察建议,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力量,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深入推进“闲置土地整治”专项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督促5万平方米闲置国有土地“动起来”, 助力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针对村民黄某某非法捕捞猫头鹰等珍贵野生动物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并在庭审中提出环境生态修复意见,保护自然生态绿色健康发展;针对乡村走访摸排的烈士墓碑长期无人管理线索,开展专项监督活动,守护被遗忘的“英雄墓”,维护英烈尊严,助力乡村环境绿色健康发展。
精准弥补制约工作“薄弱点”,汇聚保护公益合力。每周定期组织学好用好民法典,深刻理解民法典确立的“绿色原则”及“生态环境侵权人承担修复责任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有关规定、民法典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规定以及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最新规定;主动沟通联络,全力谋求协作配合,利用派驻县人民法院检察室、检律协作机制等,延伸法律监督触角,深入挖掘案件线索,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同时,积极探索诉前磋商机制,针对疫情期间废弃口罩未安全妥善处理公益诉讼案件,召集多部门出谋划策、协作配合,共同推进依法履职,现相关问题均有效整改,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精准聚焦“等”外领域探索,持续开展“回头看”促进办案成效。积极、稳妥拓展办案范围,共办理公益诉讼“等”外探索案件5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公共卫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公益损害案件精准发力。今年8月,该院对县域健身房游泳池开展实地调查,并针对游泳馆存在救生员管理不规范、救护设施缺失等安全隐患向相关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将全流程“回头看”作为“规定动作”,以“办理一案、治理一片、造福一方”为目标,对所办案件持续跟踪,严格督促职能部门整改到位,2019年以来共对办理的35件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回头看”;深入剖析案件背后折射的社会治理漏洞,通过案例剖析会、检察建议等形式,积极为推动绿色发展、守护美好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公益诉讼工作开展试点3年到履行5年,巴东县人民检察院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过程中,也曾出现工作发展不平衡、案件结构不够合理、办案质效有待提升、素质能力不适应等问题,但从“补植复绿”生态修复机制到“长江大保护公益诉讼”“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等专项行动,再到诉前磋商、派驻检察室成立、公益诉讼“等”外领域的步步探索创新,一步一步走得很慢,但异常坚定。下一步,将总结经验,提质增效,继续发挥公共利益“守护人”作用,积极主动作为,规范推进公益诉讼走深走实,更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恩施晚报 通讯员:陶玲、滕欣
责任编辑:邓正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