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一身干劲永远使不完,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身影永远在工地和田间闪现——他是彭琤,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驻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雪岩顶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2020年3月底,新冠疫情逐步缓解,被困重庆两个多月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彭琤,匆匆赶回令他十分牵挂的雪岩顶村,他担心刚刚通过扶贫“国考”的乡亲们因疫情影响生产生活,返贫致贫。经过工作队的不懈努力,雪岩顶村的7万元农产品,建始县的76万元茶叶被先后联系销售到长航局系统各单位,解决了疫情期间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村民纷纷感慨:“管得宽书记 ”总算是回来了。
这个村民们口中的“管得宽书记 ”,自2017年底来到雪岩顶村,就誓言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让村民踏上致富的路。走村入户、找水修路,化解滞销、开辟销路。2年多来,彭琤走坏了10双鞋,写完了近20本扶贫日记,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在脱贫路上大步向前。
平均海拔1500米的雪岩顶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0%,发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但由于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水平低,当地群众收入微薄,这里的人们常说,“老天爷给了秀美的景,却没赏能致富的路。”
彭琤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点亮‘大美雪岩顶’这张名片!勾勒出雪岩顶村发展乡村旅游脱贫的胸中蓝图。看到彭琤构思,村名觉得这是“异想天开,不合实际”“书生意气,纸上谈兵”。创业之难,难在从无到有,打破旧习惯,开拓新方向。村民们不敢也不愿尝试。
我穷我的,关你们什么事?“我们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几个外人哪里能解决!”面对村民的不信任、不配合、不支持,工作队一次上门不行,就两次、 三次.....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2019年3月,彭琤“三顾茅庐”引进龙头企业恩施福康公司,投入资金近700万元发展雪岩顶旅游业。彭琤嘴皮子磨破了,人心焐热了。
全村形成1个龙头企业与10家农家乐共同发展,生态旅游初见雏形,“抱团”发展带来了规模效应,2019年全村创旅游产值60余万元,带动近30人就业。沉睡的大山“活”了。曾经苦寒落后的雪岩顶,如今成为国家级森林乡村、湖北省生态村、绿色乡村,恩施州美丽乡村,建始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旅游扶贫示范村、金融服务示范村。
“驻村帮扶,就要把贫困户当亲人看,把贫困村当家乡建。”这是彭琤在2017年12月刚驻村时在扶贫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话是这么说的,事也是这么做的。
2018年底,7个水池、近10万米饮水管道的水管网工程开工建设。2019年9月,村民家的小水窖,终于功成身退了。家家户户安装新水管和新水表,水龙头刚拧开,白花花的水柱喷涌而出,每一个人都喜笑颜开。
慢慢地村民们发现,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彭书记的身影:他在挖路基、他在搬水泥袋、他笔记本上写满文字、他坐在泥巴坎沿上吃饭,心里装着老百姓,做什么事情都惦记着老百姓。那份对老百姓的深情,特别是让全村104 户320 人按期脱贫的使命,彭琤时刻挂在心上。
“彭书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村支书李贤江感慨道,彭书记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事,村民也把彭书记当成了自家人。
彭琤和雪岩顶村的干部群众有一个共识,就是村支两委班子是带领村民们脱贫的主心骨、致富的领头雁。现在脱贫攻坚的任务重,要求高,实现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村支两委一班人给力才行。作为第一书记,彭琤十分重视雪岩顶村组织建设和村级治理能力建设。通过他的积极努力,促使长航局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在雪岩顶村落地,打造了不忘初心、紧跟核心、为了民心的“三心党支部”,推行了“一统三治”(以党的领导为统领,以德治法治自治)村级治理模式,挂牌成立建始县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村群众道德法律素质有所提升。
更大的变化正在雪岩顶村悄然发生:过去开村委会没有时间观念的村干部,现在都能准时到会;过去对群众反映的困难不太上心的个别村干和组长,现在都能主动为群众跑路办事。现在村里每次开会,村民都争着发言,生怕自己的好想法说漏了。增强组织凝聚力,发挥党员的带动作用,就能融洽干群关系,把村里的每项工作做好。
夏日的深夜,雪岩顶万籁俱寂,皓月当空。在村民韩传平家,彭琤正与几位年长的村民聊天。“这些年,你们在雪岩顶,真的吃了不少苦!通过精准扶贫和长航局帮扶,把我们这么落后的村搞得这么好,如果说还有什么意见,我倒真有一条。”67岁的韩传平吸着土烟,徐徐说道。
“什么意见?”彭琤急切地问道。
“工作队特别是你彭书记,这些年为雪岩顶操了太多心,对老百姓太好了,甚至好过头了,你知道我们村民叫你什么吗?管得宽书记!”
“好!我们的工作群众认可,管得宽书记这顶帽子我接受了!”彭琤高兴地应答道。
“彭书记,再留在这里一年吧!你是真正为我们办实事的好书记,大伙都舍不得你。”76岁的李汝琚接着感叹道。
想要他留下来的又何止是乡亲们。
作为在这里驻村两年多的第一书记,彭琤心里也别有一番滋味。他说:“其实我也很不舍得。水通了,灯亮了,看着大伙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日子一天天地往好的方向奔,再苦再累都值了。”然而,深深不舍背后,却是常年工作在外,无法承欢膝下的苦楚。
“我的父亲75岁了,尾椎撕裂无法弯腰,近年来时常要住医。作为他唯一的儿子,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却不能陪在他身边,实在有愧。上高中的女儿,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经常指责我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父女关系一度紧张。说来说去,还是失去了陪伴孩子最关键的那几年。”这位在村民们眼中雷厉风行的好书记,谈到家庭时却几度哽咽。
八月的山间,天气清凉。彭琤满布风霜的面庞上,却好像有一丝光芒,正在缓缓地绽放,这丝光芒并不耀眼,却深深地照到了人们的心窝里。一个陪伴了他多年的笔记本,上面工整地写着,“将使命写在崇山峻岭之间,不达小康不还乡。”
(来源:云上恩施 建始通联记者 曾洁 实习记者 向芽 责任编辑:谭艳丽 审核: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