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故事】恩施:夫妻同心抗击疫情 扶老携幼逐梦南繁

2020-04-03 09:35   云上恩施  

杨国才在南繁收获做科研的玉米。

携手同行扎根恩施山区

恩施州农科院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丈夫杨国才,来自云南保山,距离恩施1800多公里。

妻子王静,来自河南新乡,距离恩施900多公里。

杨国才、王静俩口子从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相约来到恩施州农科院,投身于恩施山区的农业科研事业。

杨国才从事马铃薯的研究工作,王静从事山区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工作。2019年,杨国才还被选派为恩施州科技特派员。

响应号召阻击新冠疫情

2018年,两人的爱情结晶诞生,杨国才把母亲从遥远的保山接到恩施,一家三代同堂。但母亲对故乡甚是思念,由于距离遥远远、交通不方便,每次回云南老家路途至少花费4天时间,多年来,他们未曾回过老家了。

今年春节,杨国才早早的安排好科研工作,决定陪着母亲回老家过春节。刚回到家,杨国才从新闻上了解到了疫情的严重性。此时,云南保山的防疫工作尚未全面启动,杨国才第一时间主动到村委会上报自己的行踪,并提醒村委会人员做好返乡人员登记,及时往上级报告。

杨国才一家人是湖北返乡人员,于是,他们一家主动居家隔离,每天测量2次体温,并上报给村委会的医生。

随着疫情的发展,一天晚上22时,杨国才接到通知,要统一到镇里集中隔离。当时已准备入睡的母亲不愿意去,觉得村里人来找麻烦。在他的劝说下,一家人收拾好行李,乘车到镇上酒店集中隔离了15天。隔离期间,他严格遵守隔离点的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工作人员作好疫情防控。

隔离期满后回到家,疫情已处于暴发期。村里卡点人员不足,杨国才又主动联系村长,要求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在持续的宣传下,村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纷纷响应,主动参与。村里采取各种方式严防人员流动,并取消各种宴会、聚会、集会等活动,有效防住了疫情的流动,当地村无一人感染新冠病毒。

疫情期间,杨国才在配合村委会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还随时关注恩施马铃薯生长情况,通过网络的形式了解马铃薯的出苗情况。恩施市是低海拔地区,播种及出苗均较早,杨国才提醒基地负责人做好破膜、追肥除草以及病害防控等工作。同时,杨国才还撰写了“产业县域经济样板”“恩施马铃薯机制创新和文化建设成效”“恩施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等相关篇目。

主动请缨奔赴南繁一线

在积极配合村里做好抗“疫”工作时,农科院在海南南繁科研基地传来消息,玉米科研材料已经成熟,要在海南雨季来临之前抓紧收获,否则多年连续的科研工作将付之东流。

受疫情影响,湖北籍科研人员集中在恩施隔离不能外出,此时玉米团队无一人在南繁基地。

杨国才得到信息后,主动向领导请示,自愿到海南南繁参加玉米南繁科研工作。得到复工消息后,第一时间订票,带着老人、小孩,与妻子王静一同奔赴南繁一线,保证了农科院的玉米科研成果。

勇挑重担坚守科研使命

一到海南,杨国才简单安排了家人的生活,就下到试验田学习玉米的科研工作,熟悉每个田块对应的科研材料编号。

由于人手严重不足,杨国才采取先急后缓的方式,比较着急的种子与重要的材料优先收,其次是收获容易理解的材料,再次是比较复杂难懂的材料。

杨国才每天都要将收获的玉米扛到路边,用电瓶车运到场坝脱粒晒干,然后寄到各个试验点参加试验。每天晚饭后,还要将种子搬运运到室内,防止半夜淋雨,第二天再从室内运到场坝铺开……随着收获的种子越来越多,晾晒籽粒也随之增多。海南的白天气温可达30℃,在玉米地里汗水在脸上哗哗往下流,还时不时会被玉米叶划一道伤口。

科研基地周边没有餐饮业,还得自己做饭吃。常常运完已是中午,由于时间紧迫,做饭耽搁时间,杨国才每天都是随便应付了。

白天,他在玉米田间挥汗如雨。晚上,他还要加班完成自己的马铃薯科研材料。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杨国才、王静夫妇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勇于奉献,做到了防疫与科研两不误,充分体现了科研人员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谭晓慧 审核: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