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

2019-11-11 09:18  

(记者曾维明  通讯员田凯  黎堃琦)法治文化意味着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使法治不仅仅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而且成为人民所信任、所依靠并日益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论是在恩施的街头巷尾,还是在田间地头,我州司法行政部门以微电影、微视频、法治文化长廊、公园、院落、广场、法治楹联等多种文化形式创建法治文化阵地,让法的思维成为常态。恩施州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法治思维习惯普遍养成,生活方式不断得到法治文化洗礼,切实走上社会主义新型法治的轨道。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是价值观的表明和外化,能够铭刻在人们内心里的法律,只能是内含于法律条文之中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法治信仰成为人民的行动自觉。

马克思说过:“只有当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因而是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的时候,才会有确实的把握。”

多形式立体传播法治声音传遍了山乡大地

今年,一部微电影,聚焦了基层法治和精准扶贫。这是利川司法局干部职工自编自演的《追梦人》, 55分钟讲述了利川市司法局尖刀班在精准扶贫村驻村过程中与村民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一时间,法治成为当地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与利川相邻的恩施市,拍摄的微电影《龙妈妈》反映的是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龙兆开的先进事迹,龙兆开担任起服刑人员子女的“代理妈妈”,用真情与爱演绎着无悔司法人生。有观众感叹,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来凤县公益广告宣传片《守护》,进一步加强酉水河的保护,增强大众环保意识,荣获全省第二届法治动漫微电影大赛公益广告类一等奖。

利川法治微电影《乡村警察张小果》《毁•悔》、建始县法治动漫微电影《规矩成就方圆》等法治文化作品以真实的事例、法治的视角、感人的故事感化大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与此同时,在鹤峰县城的广场上,公益电影里经常放映的“廉政电影”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谈资。“法治在不经意间走进了人们的内心世界。”鹤峰县司法局干部陶安静表示。

利川电视台有个普法栏目《法苑》,今年已经18岁了。该栏目采取人物访谈、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远近闻名、颇具影响,深受市民喜爱。

从2018年开始,利川以广播电台和农村“村村响”广播为载体,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开展法治宣传,履行部门普法责任。同时将节目通过全市6000余支“村村响”喇叭重播,让法治声音传遍了山乡大地,切实解决了农村普法难、普法死角问题。

鹤峰县20多支文艺宣传团队以宣传“三治融合”“家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利用满堂音、柳子戏、穿号子、白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对各类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

来凤县组织 “七五”普法宣讲团,奔赴各乡镇,深入到村开展宣讲活动, 196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得到群众一致好评。“鲜活的法治走进了农家,也走进了人们内心的规范。”来凤县司法局干部刘晓娟表示。

宣恩县高罗乡以民间艺术团为依托,利用艺人田远珍擅长自创农村法治文艺节目的特长,在全乡举办自创法治文化宣传专场宣传活动。如《法律就是定盘星》《从今我不再赌博》、《构建和谐靠大家》、《劝君莫赌博》《党风廉政人人夸》等自创节目。

我州多地主动适应“互联网+”模式,先后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多媒体矩阵,形成了线下线上相互补充、共同发力,全覆盖、广角度的法治文化格局。不论是在恩施的街头巷尾,还是在田间地头,我州司法行政部门以微电影、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楹联等多种文化形式创建法治文化阵地,让法的思维成为常态。

多地创建法治文化阵地,让法治文化润物细无声

11月,咸丰县皇城广场,多彩的季节里,法治文化浸润市民。无论是在县城皇城广场还是曲江镇桐子园村,“法治与道德讲堂”经常吸引着大批群众前来聆听,或开怀大笑,或眼含热泪。

鹤峰县注重将司法行政系统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建设相结合。采取宣传栏、政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融入到机关文化建设之中,让广大干部职工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鹤峰县清水走廊法治长廊及多个法治文化墙,步行街法治文化一条街,国税、地税、电力等法治文化小区,全县9乡镇实现了村村有法治文化广场,法律宣传橱窗。

来凤县在庆凤山建成恩施州首个法治公园,形成集法治文化、法治宣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公园。近年来,该县各乡镇纷纷在村民聚居点打造了法治院落。法治院落通过设置中外法治名言警句标牌、法治文化展板、法治标志指示牌等方式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这种宣传方式,收到了美化乡村院落基础设施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的双重效果。

11月初,利川龙船调法治文化公园内秋意渐浓,这里是全州唯一获评“湖北省五星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法治之门、法治石刻、法治长廊、法治谜语、法治灯箱等多种法治文化载体,展示的是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园内200余块形态各异的法治石刻,传播着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

利川市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基本建成了一乡一品的法治文化阵地,在主干道上注入了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元素。建成了龙船调法治文化公园,建成池谷法治文化村。利川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获得双“五星”称号。“我们始终坚持法治先行,不懈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传承法治思维,以文化人、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利川市司法局干部牟辉表示。

在州城,不论是清水走廊,还是板桥集镇,法治文化宣传长廊深入浅出地宣传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法律法规,使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茶余饭后议法治,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有效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如今,我州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弘扬法治文化、形成法治氛围的重要举措,创新法治宣传教育载体,建设村级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法治院落、法治宣传栏,形成了法治文化广场、长廊、村寨应有尽有,多层面、全覆盖的法治宣传文化阵地。

这些法治文化阵地,在不经意间,让法律走进了人们生活。

传承法治文化,塑造恩施社会文明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

在武陵山深处的恩施,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创建落地、培育法治文化、营造法治氛围,努力夯实法治基础、破解法治难题。近年来,法治文化成为恩施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利川法治书法展,300多幅作品饱含法治内涵,以艺术的形式传承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助力法治利川。高达43万余人次点击浏览,潜移默化的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法治利川•我担当”为主题的系列演讲赛,总决赛八大平台同步直播,50余万人收听收看,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捧。

鹤峰县注重打造法治文化品牌,中营镇普法学校、邬阳乡法德教育培训基地、太平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夜校等,线上线下全方位式布局,多角度的为民众提供法治文化大餐,邬阳乡邬阳村被评为“全国法治示范村”名声享誉全国。鹤峰县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普法形式,创建微信公众号,借助新型媒体,开启“互联网+普法”的掌上普法新模式,为群众讲好法治故事,做好法治文化宣传,为群众提供普惠式法律服务。

宣恩县珠山镇的民间艺术大师董兴林自创了三棒鼓、快板、相声、薅草锣鼓、渔鼓、莲响、诗词朗诵、小品、三句半等法治节目在集镇、乡村文化广场、红白喜事进行表演。长潭河乡组织的民间艺术团法治文艺宣传进“三堂”暨学堂、喜堂、孝堂活动。这些民间艺术团体的表演既内容健康向上、弘扬了法治精神,又形式多样、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有利于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建始县三里乡将古典民歌《黄四姐》和民间艺术皮影戏和普法内容相结合,深受村民喜爱,花坪充分利用景区景点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增添了法治文化色彩。通过组织法治文艺下乡、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扩大了法治文艺受众的覆盖面,提升了法治文化的影响力,让群众感受学习法律的乐趣。

传承法治文化,是推进全民守法的一剂“良方”,让法治文化内涵成为血液融入人们的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法治信仰成为人民的行动自觉。法治文化所追求的,正是要让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和法治效果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以法治为规范,形成整体安全、高效、和谐的统一面貌,确保中华文明复兴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是一种先进的、健康的文明。

法治文化,正在塑造着恩施的社会文明。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