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幸福“密码”

2019-08-27 10:44  

(记者 曾维明 通讯员 田 凯)近些年,恩施州各地积极探索、努力创建适合本地的依法治村具体形式。截至目前,全国已命名七批民主法治示范村,我州共有11个村入选。

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乡村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基层,是社会的终端和末梢,只有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才能夯实法治社会的根基,筑牢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

“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都需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解决,需要法治来保障。只有通过法治乡村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保障。”州司法局负责人表示。

连日来,记者奔赴多个县市,寻找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密码”,法治为当地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切实让群众进一步拓展思维,致力于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利川团堡野猫水:法治思想入人心

8月,利川市团堡镇野猫水村宜影古镇旁,一拨又一拨的外地游客站在宜影塔下合影。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民宿、避暑游的热点地方。每天下午,不少人专门到这里散步。“不预订,根本就没有房间。”野猫水村工作人员冉银洲介绍,我们这里环境好,民风好,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

对于以前的野猫水,一直在当地生活的冉银洲有着深刻体会。“点点事,就要扯皮,火气大,别人说还不愿意听。”冉银洲说,“法治”进村,法治思维逐渐成为习惯。

前几年,当地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地。不少村民认为,占地就必须补偿,国家公益项目没有补偿,许多村民不理解。冉银洲说,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为大家的生活环境做贡献,也为子孙后代做贡献。

“当时说只占我的2分地,我同意了。”当地村民张先华说,后来他们占了5分多地,当时很生气。但一想,公益项目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能搞旅游,划得来。

这条河变宽了,也让当地的人心变宽广了。“我们村近5年来没有一起刑事犯罪,没有一个社区矫正对象。”冉银洲说。

最近,当地开发了农业观光项目,欠农民工工资。被欠款的工人首先是找项目业主协商解决,解决不成找村委会,村委会请律师参与。“这事成功解决了。”冉银洲说,用法治思维解决事情,让事情变得简单。

沿着318国道继续向利川城区出发,利川东城白鹊山村已经声名鹊起。白鹊山村出名的是民宿。“我们这里为什么民宿这么火爆,主要原因有气候条件好,自然资源好,交通便利,人文环境好。”利川市东城司法所所长李林海说,人文环境至关重要。

李林海对白鹊山法治的嬗变有着深刻的体会。“当初白鹊山举行山马赛的时候还有人扯皮,不停地闹。”李林海说,那时候,一天忙得不亦乐乎,一天调解几起纠纷。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法律,让法律走进家家户户,法治思维成为习惯。

现在,当地设立的律师坐班制,律师已经多日不来办公室了,因为这里没有案件发生。

宣恩椒园黄坪:让复杂事情简单化

黄坪村离椒园镇4公里,是宣恩规划的黄金梨基地。全村人口2000多人,邻里家庭矛盾、山林田地纠纷时有发生。从2015年开始,村里自主成立了一个名为“帮理郎”村民调解组织,积极帮助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如今,村民的纠纷明显减少。

2015年,黄坪村二组村民熊寿芳家需要翻修自家刚买的房子,但新邻居熊福保认为熊寿芳家侵占了自己的地块,提出要重新划定房屋界线。由于熊寿芳是购买的别人家的房子,且原房主与熊福保家划界的年代久远,手里没有原始字据,两家由此起了矛盾。

就在两家僵持不下时,村里刚成立的矛盾调解组织“帮理郎”主动上门调解。该组织的带头人和组织者是村里刚退休的老支书张成文,老支书找到了当年地界分割的办理人以及原始的记录。经过几次调解,熊寿芳家最终得以翻修房屋,两家的矛盾也得以化解。

2015年,当地村委会成立了村民矛盾调解组织,义务调解村民矛盾。“如果老百姓的矛盾不能及时调解,就有可能小事变大,激化矛盾,所以我们就成立了这个义务调解组织。”黄坪村村支部书记姚元翔说。

村民龚先明离婚多年后找了个对象,对象在他修房时寄给他2万元。因为龚先明嗜好打牌赌博,女方屡次劝诫没有效果,最终不同意交往了,但龚先明不愿退还两万元。

“帮理郎”的调解人员通过走访,发现龚先明确实有不良嗜好,于是多次上门对双方进行调解,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如果龚先明保证不再打牌赌博,女方同意继续交往;如果龚先明继续自己的不良嗜好,那么女方离开并且龚先明必须退还两万元。待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之后,已是深夜。“帮理郎”调解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并没有因为龚先明是村里人而偏袒他。

在姚元翔看来,“帮理郎”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工作如此有效,得益于“帮理郎”的主要组织者在百姓心中有威望,因为处事公平公正,威望进一步得到提高,所以处理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

“帮理郎”的成立,能够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管理中来,实现村民自治。基层调解组织能够将村民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小事扩大化。

如今,一个月没有一起矛盾纠纷,大家都致力于搞发展。

咸丰忠堡板桥:创新基层法治管理

咸丰忠堡镇板桥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充分发挥党委“龙头”作用,以“自治为目标,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的“一统三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创新。

推进“三治”融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全面依法治理,增强群众对组织的认同感。弘扬法治理念,每年组织律师送法进村,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给村民上法治辅导课、设立法律咨询台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宣传、解答有关《宪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树立守法标杆,将党员依法选举、不打牌赌博、不上访滋事、不搞封建迷信等纳入党员积极分子积分制管理,提升党员法治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村里还创建“平安家庭”,树立依法办事的个人标杆。

该村依靠民主评选“最美家庭”先进典型“化人”。完善居民自治,制定了《板桥村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这种俗成的约定可以减少矛盾的发生。该村开展“治安联防、纠纷联调、平安联创、困难联帮、服务联心、发展联手”活动,综合运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方式,实现辖区连续五年矛盾纠纷全化解,去县到镇信访“零记录”,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零发生”。

以村支“两委”干部、网格员、治安积极分子为骨干,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开展治安巡逻防控,校园安全、红白喜事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巡防,在村道重要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让群众感受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全感。去年,村民王某家中被人上门滋事骚扰,巡逻队员在接到报案后10分钟内就形成合围防线,将滋事者杨某绳之以法。

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作用,组建由村支“两委”成员、网格员、能人、乡贤组成的村民调解委员会,驻村法律顾问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支持,通过拉网式排查、服务中发现矛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提升了本村村民的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

如今,部分村民修起了楼房、购买了轿车,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建始长梁白云:和谐之花绽放

村民和睦共处,社会繁荣稳定,经济蒸蒸日上……建始县长梁乡白云村,只见处处呈现一派祥和文明的新景象。近年来,白云村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昔日的“后进村”“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

以前的白云村,村民法治观念淡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近几年来,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学法。他们坚持每星期一次的学法培训,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然而,白云村有村民2043人,要提高全村人的法治意识,单靠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组成了5支法治宣传小分队,分片深入村民家中进行各种法律法规宣传。

法治意识的增强,提高了村级“两委”班子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村民自治的水平。2007年,白云村投资120万元,修建4个小区的水泥路,有关义务投劳和占地问题,村里开支部会进行表决,不知情的村民却不支持。一个月后,村级“两委”再次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向村民做了解释,以前“斤斤计较”的村民,在征地、取砂石料等方面却很大度,计划4个月的工期两个月就完成了。

村民议事会代表潘贤成说:“以前,村里的事务都由村党支书、村主任说了算,现在好了,有了‘两会’,村里的大小事务由村民做主。”

几年来,随着村民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白云村遵纪守法已蔚然成风,建“农家书屋”,开展以“倡导家庭美德、营建生态家园”为主题的“和谐家庭示范户”评选活动,制订了以“爱国、守法,文明、诚信”为主要内容的16条评选标准。村级“两委”采取家庭主动申报、村民之间互评和村委会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村民的参与率,全村380户有182户获此殊荣。

村和万事兴。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不但使白云村的党建、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走在全县乃至全州前列,还加快了强村富民的步伐。村民在村干部、党员的带领下,依托毗邻县城的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的种起了大棚蔬菜,有的养起了鱼,有的办起了“白云米子糖”加工厂,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如今,白云村组建了片区警务室、调解室,健全了村组两级调解信息网络。据介绍,该村连续10年无一起治安和民转刑案件发生,良好的治安状况受到村民称赞。

州司法局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州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近些年,州内各地积极探索,努力创建适合本地的依法治村具体形式。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都需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解决,需要法治来保障。只有通过法治乡村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保障。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