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仲裁庭”现场办案
近年来,恩施州围绕优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高效、暖心、贴心的调解仲裁服务,着力提升调解仲裁工作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致力于以优质的调解仲裁服务助力我州改革发展大局和脱贫攻坚工作。
高效服务:开通绿色通道,集体争议及时解
随着恩施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涉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出现集中性裁员现象,引发一些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此类案件如得不到妥善处理,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我州改革发展大局。恩施州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积极作为,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方法。针对此类案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裁决。以高效的调解仲裁服务,为改革发展大局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8小时高效化解39名农民工难题。2018年12月的一天,咸丰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立案庭、调解室涌满了人,大家都在激动的陈述自己的诉求“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了这么多年工,现在煤矿关了,应该要给我们补偿啊!”“突然断了收入,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怎么办啊?”原来这是来自咸丰县某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的39名工人。该煤矿关闭部分工人尚未安置到位,正通过上访的方式向政府部门要求经济补偿等。咸丰县仲裁院立即为这39名劳动者开启绿色通道,一方面安抚劳动者情绪,另一方面着手组织立案和调解。在查清案件事实,核实劳动者工作年限、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后组织双方当场调解。动之以情,设身处地从职工诉求出发,细致地答疑解惑;晓之以理,从去产能决策部署的大局出发,给当事人释法明义,最终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手里握着调解书,39名农民工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暖心服务:开展法律援助,倾情服务助维权
恩施州作为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重要的劳务输出地,每年有大量农民工外出或就近务工,打工收入是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这部分劳动者法律知识不足,维权意识不强,一旦权益受到侵害,就会陷入无从维权的困境。恩施州将劳动仲裁工作与法律援助和精准扶贫无缝对接,2018年,恩施州司法局与恩施州人社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的通知》,要求在全州挂牌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工作站,明确了工作站的人员、场地、经费保障。在全州选派优秀律师进入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律师库,并在各级工作站公示,需要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的劳动者可根据公示名单自行选择援助律师。并将享受低保待遇、经济特别困难且无维权能力的弱势劳动者、工伤6级以上劳动者、农民工欠薪案件的当事人,涉稳的集体争议案件和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等5类对象纳入法律援助推荐范围,同时结合恩施州情,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到经济困难劳动者范畴。
通过劳动仲裁与法律援助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咨询、援助、调解、仲裁无缝对接,让申请仲裁的困难劳动者进一个“门”,享受“一站式”维权服务。目前全州已挂牌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法律援助站9个,接待群众法律咨询550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服务30人次。
贴心服务:推行“流动仲裁庭”,公平便捷送上门
近年来,为了帮助部分特殊劳动者减少维权成本,恩施州在全州推行“流动仲裁庭”制度,送仲裁服务到乡镇、到企业,实行上门解决纠纷,现场调处矛盾。
跨越110公里,仲裁服务送下乡。2018年,因公负伤的劳动者龙某在恩施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申请仲裁,请求工伤待遇。龙某腿部受伤,行动不便,且劳动合同履行地及用工单位所在地均在据恩施城区110公里外的恩施市红土乡稻池村。考虑到当事人双方的实际困难,恩施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将案件安排在红土乡稻池村进行现场庭审,并与“千名仲裁员服务万企”活动相结合,邀请当地煤矿企业管理人员旁听,在庭审结束后还开展了劳动争议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流动仲裁庭”在为当事人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又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宣讲法律法规、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
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恩施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将继续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调解仲裁服务,彰显仲裁为民本色。
(通讯员:肖桂平 李璐 责任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