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一儿童医院内,多名儿童在医院贴“三伏贴”后被灼伤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无独有偶,其实在每年的三伏天都会有同样的新闻报道,不少人为了养生,没有正确地使用三伏贴,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今年已经进入了三伏天,虽然天气炎热而潮湿,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养生的好时节,更是一个需要避病的日子,三伏天怎么“伏”?有讲究!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10天)
在三伏时节,我们理应知道一些禁忌,以下6件事千万不要做。
聊起乘凉的小妙招,有人表示不喜欢吹空调,为了凉快,喜欢在晚上开窗睡觉。
尤其喜欢将双脚朝向窗户的方向,让双脚沐浴在凉风中,那真是“凉快又惬意”,不少人表示赞同。
我们的足底拥有许多重要的神经、穴位和经络,并且它对外界的刺激极敏感。熟睡时,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
而本身御寒功能就较差的双脚很容易就受到寒气、湿气的侵袭,这样就导致了经络系统处于紊乱的状态,身体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容易引起身体的一些病变,如导致伤风、频发感冒。
在三伏天,人的阳气浮于外,再加上现在的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等造成肠胃功能弱。
再在三伏天吃了冷的东西,体内的内阳可能无法抵御食物的寒气,不仅会导致湿留体内,还有可能导致腹泻。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弱、肾阳虚的人更要注意。
《混俗颐生录》指出,“肺俞五脏之表,胃俞十二经脉之长,最不可失寒热之节。”我们上半身分布有众多的经脉,包括总督阴阳的督、任两脉。
如果胸背受凉,风寒邪气容易侵入经络,从而引起肠胃、呼吸道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疾患。
女性在穿衣方面,要注意不要穿露脐装、低腰裤。因为会造成掌管阴阳两脉的神阙穴和肾腧穴都露出来,这很容易使得督脉、任脉受损。
三伏天,大家出很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衫,千万不要用身体将汗水浸湿的衣服烘干,否则不仅阳气受损,还会使湿气入里化热,形成湿热证,导致疮疡等皮肤病或风湿痹证。
很多男性喜欢在夏天洗冷水澡,其实,三伏天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
打个小比喻,把汗孔比作“门”,三伏天“门”敞开着,寒气、风邪、湿邪极易从“门”而入,侵袭人体,导致阳气暗损;
可以见到的病症有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产生原因不明的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小儿尤其要注意。
大量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人体阳气的耗损。
如果又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证,以及下元虚冷之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
因此,建议大家三伏天饮茶,以餐后饮2~3杯为宜,若有饥饿感应该停饮。
我们在用空调的时候,室内外温差一定要小于7℃,尤其是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来说,特别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
因为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以致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导致脑栓塞。
室内的相对湿度在45%~65%之间,是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湿度,湿度过大,霉菌和细菌等各种微生物容易侵扰我们的机体。
三伏天尤其要注意养好心脏。三伏天因为出汗较多,如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会引起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致使血管栓塞,极易引起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
因此,三伏天不要等到口干舌燥,平时就要多喝水,并养成睡前半小时和清晨起床后喝水的习惯。
养心,就要做到精神安静、喜怒平和,多做一些比较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以保持心情舒畅。
湿邪是三伏天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如何祛湿呢?我们都知道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如何祛湿。
● 祛外湿
外湿产生的原因有:外感湿气、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感受雾露、涉水淋雨等。
三伏天本来空气就潮湿,室外炎热的环境会导致人的腠理开泄,毛孔打开。当突然进入空调房,风寒湿就会趁机侵入人体。
其中,寒邪会通过人体开放的腠理侵入人体的阳卫之气,人体宣而不得宣,发而不得发,人体就可能出现畏寒、发热、头疼、头晕等外感寒邪的症状。
所以,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中。
● 祛内湿
产生内湿的原因有很多:过食辛辣、恣食生冷、嗜食肥甘厚味等都容易影响脾胃运化津液,凝聚成湿。
三伏天湿气重,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再加上此时大家喜欢冷食,更加造成湿困于脾,所以夏季祛湿重在健脾阳。
红豆和薏仁,都是健脾的食物,有祛湿利水的功效。此外,我们还可以多吃玉米、冬瓜等食物。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体育锻炼,用刺激四肢的办法,间接醒脾。
中暑症状:初见发热、头昏、烦渴、疲倦、少汗,继则高热神昏、烦躁、抽搐、四肢厥冷,甚则引起死亡。中暑发病急,转变快,且易伤津耗气。
中暑原因:多因处于高温环境,体内汗液蒸发困难,导致机体产热大增,从而造成热量在体内积聚所致。
中暑后怎么做?首先,将中暑者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如有条件可用毛巾浸热水敷脐腹部,口服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散。
或用刮痧板或酒精消毒过的纱布,上下刮背脊两侧、肋骨两侧或额头,出现紫暗色即可,也可涂上清凉油刮。
体质较弱者,要避免在烈日下行走时间过长,并做好防晒,还可口服十滴水预防。在额头涂清凉油也可预防中暑。
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是防治中暑的经典名药,可备在身上。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
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的效果。
来源:恩施科普公众号
责编:文梦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