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胡园 刘梦 巴东台 谭志华 实习生 万言午)上世纪八十年代,恩施州农业生产落后,受自然因素影响,水稻病害严重,人民群众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恩施州农科院的科技工作们迎难而上,经过四代人的努力,不仅将我州的水稻发展迈入了一个个新台阶,而且为稳定武陵山区水稻生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和我省水稻品种抗逆性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水稻必须通过抗性鉴定,再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早熟的抗病良种,目前,恩施州农科院通过三十多年不懈的研究和发展,建立和完善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全程监控技术体系”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行业标准。而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努力与付出。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是水稻稻瘟病、稻曲病和冷害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去,上世纪八十年代,水稻稻瘟病猖獗,水稻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民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解决水稻抗病的难题,以蒋应乾为代表的老一辈水稻专家团队,迫切需要在全州选择一个发生稻瘟病最厉害的地方,来进行抗稻瘟病品种的鉴定与选优。
基地办好了,山区水稻生产稳定了,随后,带领团队选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因品质优良、抗性强丰产性好,获得了种植户的广泛欢迎。另外,恩施州农科院还充分利用我州独特的生态地理条件,把农作物病害、冷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劣势变为优势,专注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以及病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目前,该院已成为国家和湖北省水稻区试品种抗病性和耐冷性主要鉴定机构以及农业部恩施稻瘟病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基地等。近20年来,恩施州农科院共选育抗病新品种35个,鉴定推广抗病新品种100余个,水稻相关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撰写行业标准3个,其成果的应用使武陵山区水稻稻瘟病常年损失率从百分之20到30,降低到百分之5以下,水稻产量翻了一番,为稳定武陵山区水稻生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和我省水稻品种抗逆性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下一步,该院将深化精准鉴定技术研发,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责编:文梦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