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育苗基地
特色民居改造
贫困户的笑脸
“非常感谢你们这两年的关心与照顾,在思想上教育引导我,让我成为积极向上的人……”近日,何家沟村村民何明英发微信感谢州供销社驻何家沟村工作队,让她从一个老上访户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年产生猪100余头,不仅经济上富裕,思想上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这仅仅是州供销社驻何家沟村“尖刀班”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一个工作缩影。
强组织,筑牢“促进脱贫”战斗堡垒
咸丰县唐崖镇何家沟村是咸丰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多年来,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让生活在这里的许多村民几乎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扶贫工作从何处开头?州供销社把目光瞄准了村级组织建设。
何家沟村党组织是咸丰县“榜上有名”的软弱涣散党支部, 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是摆大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17年4月,唐崖镇党委任命余成江正式担任何家沟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州供销社驻村工作队制定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改方案,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到有章理事,按章办事。很快,何家沟村的基层党组织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多次召开村党支部大会和村民代表会,加强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健全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各个组织机构,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发展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使何家沟村的党员队伍在思想有了较大改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2018年7月,何家沟村党支部被评为唐崖镇优秀党支部。
争当先,党员发挥“领头雁”带动作用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旗帜要立起来,关键得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何家沟村,州供销社驻村帮扶干部与村支两委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打造了脱贫攻坚的前线阵地,并发挥出党员的带头作用。
“马上要搬家了,还有什么需要的?”州供销社驻村干部黄诚又一次来到了村民田碧珍的家里,询问她家里的情况。如今,田碧珍的家通过危房改造,新修房屋已经竣工,田碧珍的脸上也始终挂着幸福法人笑容,而这一切离不开黄诚的帮助。
田碧珍的房子是修建了多年的木板房,在危房改造前,由于受到白蚁危害,房子摇摇欲坠。黄诚了解到田碧珍家的情况后,曾多次到田碧珍的家里来查看房屋情况,并劝离她搬出房子到亲戚家去暂时居住。
不久,村里迎来了一场大雨,关心田碧珍的黄诚等人,冒雨赶到了田碧珍家里,冒着危险帮助她迅速转移了家里的物资。后来,黄诚又花了大量时间积极奔走,为田碧珍争取危房改造政策,并很快得到落实。
提起黄诚,村书记余成江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老黄的女儿参加高考,他都没有请假回去陪陪女儿,仍然坚持在村里开展扶贫工作,这种精神让人敬佩。”
而说到这些,黄诚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些都是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已。“群众哪里有需要,党员干部就会出现在哪里!”
在何家沟村,村里还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激发党员的活力,使大多数党员都能够有所作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今年83岁的老党员谭光余每天都会在村里走走转转,只要哪里卫生没搞好,他都会指出来并监督大家打扫干净。“大家都行动起来,乡村就更加干净整洁。”谭光余乐此不彼,认真履行着村里给自己的监督岗职责。
如今,在何家沟村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随处可见党员扶贫干部在基层忙碌的身影。
促产业,党建创新带动脱贫“秘方”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秘方”是关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必须发展产业,“一业兴,百业旺”,发展村级主导产业——茶叶,是州供销社驻村工作队的谋划的脱贫“秘方”。
“我家种了5亩多茶叶,等量产以后,每亩能挣8000元左右,一年能挣好几万。!”今年70岁的村民何兴华高兴地说到。但当初村里要发展茶叶产业,他并不是很支持,“不种水稻,改种茶叶,我们吃什么?”
何兴华的顾虑是何家沟村大多数村民的想法,为解决这种现状,驻村工作队多次开坝坝会,到农户家里、田间地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组织村民代表到恩施、宣恩茶叶种植基地考察。何兴华等人发现茶叶产业果然能大大提高收入。回到何家沟村的第一时间找到村委会,主动要求种植茶叶。
600亩茶叶种下去了,“尖刀班”还积极协调各方,在村里修建起了茶厂。村里有了茶厂,老百姓的茶叶有了销路,大家种茶的底气更足了。厂房刚刚落成,安吉县茶叶总公司就租下了厂房,运来了设备进行试运营。厂房的租金也成为了今年最大一笔村集体收入。
如今的何家沟村,在扶贫“尖刀班”的牵头下,成立了咸丰瑞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辣椒总面积1000余亩,产出辣椒2000多吨,年收入约40万元;发展茶叶600亩,鸡万余只,蜜蜂400桶,形成了以茶叶为主导,中蜂养殖、土鸡养殖、黑猪养殖为短期增收目标的产业体系,带动137人稳定脱贫。
何家沟村整村脱贫出列指日可待。
来源:州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