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东坡柑橘重生记: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2019-06-27 10:44  

出生于80年代的向擎峰,见证了东坡柑橘的“红火”岁月。“那时候,江边基本家家户户种柑橘,味道非常好。”东坡社区党支部书记向擎峰回忆,柑橘是他童年最常见的水果。

官渡口镇东坡社区地处长江巫峡口处,距县城仅3公里,发展柑橘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的“五月红”、“峡江红桔”一度成为知名品牌,是当时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后来,因品种单一、退化、三峡工程蓄水、移民等诸多原因,东坡柑橘一时走入低谷。

“让山坡上种满柑橘,让东坡柑橘重焕生机是社区‘两委’的目标。”向擎峰说。

2005年以来,东坡杜区把柑橘产业重振作为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支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政策辅助,柑橘迎来重生机遇。

但“红桔的没落”和“以粮为纲”传统思想,使当地农民一直在“种粮”与“栽橘”之间徘徊。

直到2017年,官渡口镇紧紧围绕“一带两叶五园一模式一队伍”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精准原则,因村制宜、因户择业、因人施策,大力发展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帮助百姓依托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借着这股东风,东坡社区柑橘产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从分任务,党员带头种,到群众积极种……为振兴东坡,带动和促进居民共同致富,东坡社区党支部遵循“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理念,组织社区党员学技术,安排他们作为村组柑橘产业发展联络员,深入合作社、田间,就柑橘管护作指导;并扶持组建了13家柑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橘农”的稳步发展的模式。

李海昌的农家乐坐落在长江畔的小山坡上,是一座2层的小院,楼顶有凉亭,供游客休憩。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李海昌积极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原本也没柑桔种植技术,除了种田,还在工地上做工,偶尔的一次机会,社区的党支部找上我,建议我种几亩柑橘,发展个农家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在社区党支部的扶持下,李海昌立即行动,改装家里的小楼房,在顶楼搭建凉亭,挂吊床,摆桌椅;家里周边种上本地特色菜,把周边自家的荒山荒田好好整一整,栽上柑橘树……

“做农家乐,不仅要饭菜味道好,有特色,饮食卫生也得有保证。”洗碗、擦桌、配菜,李海昌一家在后厨忙得不亦乐乎。

在柑橘地里,李海昌一边熟练疏枝一边说着自己的种植心得:“柑橘树主干上的小树枝要疏理,它会影响树形的,田里可以留一些适当的草,有利于保持水土……社区经常组织培训,有时候还到田里来教,我也学了点皮毛。”说起柑橘种植,李海昌已有了自己的一套技术。

在积极引导党员发展产业的同时,东坡社区党总支积极抢抓三峡库区移民和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机遇,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对具备一定技术,有管理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由农业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其改造果园,加大果园管护投入;对技术提高较慢,管理能力差的贫困户贫困户自行将已建成的橘园托管给柑橘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在支付土地租金外,返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国户在柑橘园务工;另一方面贫困户在桔园内套种其他矮杆适宜经济作物,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及销售渠道,果农自主种植,收益后实行五五分成,探索柑橘扶贫新模式。

如今,这个地处巫峡口的小山村,柑橘总面积达2200亩,漫山遍野几乎都是柑橘林,拥有黔阳椪柑、脐橙等优良品种,年产量达到300吨,产值120万元,带动贫困户76户241人,很受消费者青睐。

指着岸边一望无际的柑橘林,向擎峰介绍,现在巴东柑橘的名号打响了,栽种柑橘收益好,现在大家栽种柑橘的积极性很高。

今年初,社区党总支还积极争取北京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产业建设资金500万元,改善果园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农田引水、机耕路、游步道及配套设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未來的东坡社区将成为游客观赏、游玩、呆摘一体的巫峡口柑桔主题公园。

下一步,东坡社区将围绕‘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化’目标,以柑橘产业和官渡老街为依托,加大党建促产业发展的力度,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注重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带头发展产业,为打造东坡精品柑橘产业园而努力,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强产业,让柑橘成为东坡社区响亮的新名片,共建美丽乡村。(云上恩施巴东通联记者 向园梦)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