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 (巴东县通联 向园梦 谭平)“今欠邹某等人民币51000元,用于安置点250平方米工人工资,定于2019年6月份付清……”
近日,巴东县水布垭镇纪委书记董小川突然接到农民工邹某发来的微信图片。图片中,一张欠条赫然映入眼帘,后面还跟着一条留言:“董书记,感谢你帮我们办的好事。虽然暂时钱还没拿到,但有了这张欠条,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董小川顿时喜出望外。这意味着,在与他人隔空“斗智斗勇”58次后,这个曾被认为“扯扯长”的棘手事终于得到有效解决。
时间回到4月24日中午,董小川的办公室突然涌进几名陌生人,要求镇纪委帮忙解决工资问题。虽不属工作受理范围,但看着他们焦急的脸庞,董小川没有一推了之,而是招呼他们坐下,递上热茶,耐心询问起事情的详情。
领头的人叫邹某,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在某安置点务工。目前,安置点已验收拨款,但邹某等14人仍有五万多元工资未领到。
董小川边听边纳闷儿,这个安置点的农民工工资问题,镇党委曾在2018年春节前夕组织过专项清理,怎么现在还有未解决的问题?董小川立即联系了相关单位负责人。
原来,项目承建公司、包工头、邹某所在的施工班组对工时和资金账目一直未达成一致。专项清理时,其他施工班组的工资得以全部兑付,但邹某等人工资却暂时搁浅。镇易迁办、人社中心多次试图组织协商,但因施工企业驻地恩施、包工头谭某长期不知所踪且不接电话,始终未能顺利进行。
“十分棘手!”这是董小川当时的第一想法。镇内法律专业人士告诉他,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有三方把工时、资金账目等当面核算清楚,现场签字据。否则,诉讼程序都进入不了,事情也就是个“扯扯长”。
董小川选择和这“唯一的办法”叫板。他立刻给企业代表田某、包工头谭某打电话。虽然田某表示愿意协商,但谭某始终不接电话,直到他分别用座机、手机拨了4遍后,才最终接通。
“找我没用,邹某他们不是我找来的,我只认组织施工班子的那个人。”电话里,谭某始终不愿意配合。董小川没有放弃,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他耐心劝说下,谭某最终表示,第二天上午到镇政府与邹某等人当面算账。“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棘手嘛。”放下电话,董小川内心一阵窃喜。
但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4月25日,不仅田某借口有事未出现,谭某也仿佛消失了一样,始终联系不上。直到晚上,谭某才发来信息,约定29日再见面协商。但到了29日,谭某又一次爽约,进入了“隐身”状态。
看着邹某等人失望的神情,董小川也犯起了倔劲,不停拨打起谭某的电话。两小时后,电话终于通了。谭某无奈地说:“你这纪委书记不仅管得宽,还倔的很,真是服你了。”直到这时,谭某才说出实话,自己其实在浙江义乌。但他表示,会乘坐下午的动车回家,专门处理邹某等人工资的事情。
当天下午14时,谭某给董小川发来了返回巴东的火车票照片,并附一条信息:“让你操心了。”30日上午,谭某抵达巴东,下午16时,他与邹某、田某三方当面清账后,现场开出欠条。而通话记录显示,董小川与田某、谭某的通话记录多达58条。
“群众的利益无小事,今后我们会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切实找准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定位,用正风肃纪监督守护群众利益。”董小川说。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