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山,杂草都长得齐腰深;现在这里漫山都是药材,漫山都变成了风景。”5月20日,在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张官村,“90”后大男孩吴奇通过“抖音”录下这些话,并配上了他所发展的产业基地样貌。
顺着山势而上,在吴奇开垦的200亩荒山上,厚朴、黄精、桃树、李树等药材果木整齐排列,山峰处有木板为地的露营台,站在此处向对面望去,便是一望无际的雾山云海。
“春天,这里有青山花海,特别美!”说起荒山“变形”后的样子,黝黑干练的吴奇,眼里闪着愉悦的光,脸上满是欣慰。今年26岁的吴奇,虽然年龄不大,却是恩施州境内外小有名气的药材种植大户。
2013年,吴奇中专毕业后选择在外创业,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后,他决定回乡开垦荒山发展种植业。“我从小就对土里田里的东西感兴趣,喜欢在树林子里到处窜,这片荒山小时候就是我的乐园,可是后来出去打工的人多了,土地没人种,就慢慢荒了。”谈及开荒初衷,吴奇如是道出。
让吴奇产生创业念头的荒山位于张官村,距晓关集镇四公里,距宣恩县城、恩施州城三四十公里,且为恩来、恩黔高速公路必经之地,加之“232”省道直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然而要接下这片荒山,并不顺利。父母担忧吴奇返乡当农民身体累,事业见效慢风险大,亲友更是质疑吴奇年轻人不出门闯荡在家种田没出息。
凭着一股子“闯劲”,吴奇拿出所有积蓄承包下荒山,然后出门给自己“充电”。
通过四处考察,吴奇发现黄精、白芨行情不错,更关键的是对土质环境要求不高,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支撑起这个致富项目。掌握了基本的种植技术后,吴奇开始全身心打理种植基地。头一年,许多药材作物没熬过冬天就枯竭,现实却告诉他,想要种植好药材,仅靠一腔热血和经验远远不够,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成熟的市场和专注的耐心才能支撑。
有时为了找准药材病虫害的原因,吴奇整夜不睡拿着电筒到基地里一棵一棵地为树找害虫;电视里农业频道的节目他一期不落,遇到与他类似的创业故事,他更是拿笔记下种植方法;他手机里有近百个与药材种植业相关的微信群,吴奇不仅在其中学习经验,还通过交流扩大市场。
“基地上的作物不催产,不催熟,不用除草剂,全部采取人工除草,对黄精、木瓜、荸荠等药材品种及种植方式进行种植改良和革新,坚持使用有机肥,采用林下套种,不仅使药材生产效益最大化,还实现了土生土长、绿色无公害。”吴奇说,经过无数次的“折腾”,用科学保证过硬的品质,这片土地才迎来了转机。一番努力,赢来回报。2017年,他的产业基地纯收入50万余元。
怀着对乡土的感情,2018年,吴奇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稳扎稳打扩大规模。先后又带领邻村古路槽村民种植800余亩桃、李,在附近的黄河村、大岩坝村、张官村发展3000亩经济林,长期吸纳贫困户务工,带动100余户贫困户一起发展种植产业,年产值130万余元,纯利润达65万余元。
此时,质疑吴奇的声音渐渐被称赞声代替,曾经荒凉的山坡也渐渐披上了“绿装”。如今放眼望去,吴奇把偌大的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基地上增种40亩有机西瓜,依托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建起露营基地,产品也由单一的药材发展到西瓜、冬桃、脆李等果蔬品种。
“种植药材是主要方向,我的目的是向深加工和旅游产业发展,将基地打造成融药材生产、采摘观光、农事参与和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农场,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能给村里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吴奇给自己的未来规划了很多蓝图,他始终笃信作为一名新时代农民,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如同基地里勃发生长的林木,吴奇奋斗的青春在这里蔓延浸染,染得荒山有果有树,有花有叶,透露出一股绿色的希望。
来源:云上恩施 记者:宣恩通联刘亚丽 欧阳鑫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