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为王德友办身份证。
如果不是那一句乡音,51岁的王德友也许还在某个陌生的地方继续流浪。
4月8日下午,利川汪营镇,王德友拿着人生第一本户口簿,泪流满面。
35年前,16岁的王德友只身去广东打工,因无身份证没法找工作,一气之下决定走回来。这一走就是35年,他茫然向着家的方向,白天拾荒晚上寄居窝棚,多次迷路。直到今年春节前在温州街头偶遇一帮恩施人,听口音是老乡,再一问还是同村的。终于,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当地派出所民警热心奔走,帮助王德友上户,了却他多年夙愿。
男子登门办户口 道出数十年坎坷身世
“警察同志,他与家人失去联系几十年了,请你们查下他家人是不是这里,能上户口吗?”3月23日,一女子带着一位衣衫褴褛、手提破旧蛇皮袋的中年男子,来到利川市公安局汪营派出所求助。民警梁超有些惊异,并详细了解情况,交谈中,中年男子王德友慢慢道出自己坎坷的身世。
今年51岁的王德友幼年从汪营镇五七村迁到巷子口村二组,与二伯生活。1984年,年仅16岁的他只身前往广州打工,因无身份证没法找工作,当地派出所告知须回户籍地办理,这让目不识丁的王德友不知所措,性格孤僻的他用完身上的盘缠后一气之下决定自己走回老家,开启了一段35年的流浪历程。
从广东、江西等省,走到了浙江,沿途未曾停留、昼行夜息。“我不认识人也不认识路,只能凭感觉朝家的方向走。”王德友说,他身上没有钱,也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白天拾荒,遇到路边哪家店里有剩饭剩菜就捡着吃点,晚上就找桥下避风遮雨的地方或窝棚,随便对付一夜,起来后继续前行。
就这样走了不知道多久,王德友遇人就问路,但还是迷失了方向,一路到过江西,又走到了温州。“没人说话,也不敢跟陌生人多交流。”王德友说,有时心里在想,这辈子还能回去吗?
一句乡音遇乡邻 众人热心助他有了身份
“这么多年,我只想与家人团聚,把户口上了办个身份证……”憨厚老实的王德友说,他不知道究竟去过哪些地方,也可能在一个省就转了十几年。
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和惊喜。王德友的命运在2019年春节前发生了转折。那天,他流浪到温州一个偏僻郊外,看到路边有一群人在打扑克,就凑过去看。“你是干啥的,有什么事?”人群中有人问他,王德友回了句:“我就看看。”可就是这句话,引起了对方的注意。“听你说话是湖北的吗?”一个打牌的男子问道,王德友也觉得口音亲切,马上说出了自己的家乡是利川市汪营镇巷子口村。人群中一个叫冉丹的女子发出一声惊呼:“啊,我也是这个村的。”
惊讶之余,双方互相询问和确认,冉丹相信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流浪老汉就是村里走失数十年的人。春节期间,冉丹回家跟家人和村里人再次核实,又跑到派出所进行询问。节后,她第一时间来到温州告诉王德友,“你的大哥还在,大家一直在找你。”
3月23日,王德友终于回到了阔别35年的家乡。来到汪营派出所,他希望找到家人和落实自己的身份。得知基本情况后,民警带着他到五七村、巷子口村进行调查,几经周折,在汪营镇清源街道一组找到其哥哥王德安。“弟,真的是你呀,这几十年你去了哪里呀,我们到处找你!”兄弟相见,拍肩而泣,你一言我一语地倾诉衷肠。
王德友与家人团聚后,上户口办身份证却成了难题。接下来的十多天,民警每天进村入户,找村干部了解情况,挨家挨户求证。“这是二组的王德友呀,他不见了好多年了……”居住在巷子口村十七组居民牟来安今年92岁,他告诉民警,从小看着王德友长大,但几十年没见他了。“他是我的邻居呀!有五兄弟,他是老五……”村民牟香菊向民警介绍了王德友的情况。
求证数十人后,民警一一记录。通过大量走访调查,收集旁证资料后,民警将王德友带到户籍室进行了照相、采血、采集指纹、填写户籍申请报表等,为其成功上户办理了身份证,了却了王德友35年有个“身份”的夙愿。随后,民警还协调驻村干部、民政、村支两委,为王德友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
目前,漂泊半辈子的王德友与哥哥生活在一起,准备就近找个工作,陪哥嫂一起,安度余生。
来源:恩施晚报 全媒体记者曾维明 通讯员赵万佳 张群莉
链接:http://www.enshi.cn/2019/0410/713923.shtml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