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 (巴东台记者 黄华)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走进巴东县一中校园,翠幔摇缀,参差披拂,鸟语花香,顿感心扉畅怡,从“北京楼”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弥漫着校园,散发 着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
站在“北京楼”前的广场,环视四方,巴东县一中地处巫峡口,背靠崇山峻岭,面对滚滚长江,静谧的校园环境,让人为之惊叹:实属理想的育人 圣地。
2011年9月8日,三峡库区避险搬迁重点工程——巴东县一中新址正式投入使用,该校高一、高二年级1600余人搬入新校址,开始恢复上课。9日上午 ,高三年级的1000余名学生全部迁入新校区。 “这一天我等了十多年,也担心了十多年,现在终于踏实了!”巴东一中校长宋发刚激动地说。
巴东一中新校址投资2.3亿元人民币,规划总面积304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余名师生。主教学楼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口援建 ,取名“北京楼”,表达了巴东人民对北京人民无私援助的感激之情。
极具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北京楼,建筑面积达15218平方米,总投资3460万元,其中北京支援2193万元,成为北京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标志性工程 。随后,北京市又先后捐赠1500万元用于校园建设。正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人民的倾情关怀和无私支援,才使巴一中从黄土坡古滑坡体上顺利搬 迁到白土坡小区安全地带,并拥有了全省一流的办学条件。
不仅如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发挥资源优势,助力巴东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9年1月25日,巴东一中如愿与北京四中结对共建 ,再次注入了首都优质资源新活力。同时成为北京大学首家授牌的“博雅教育示范中学”,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助力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高 校深造,也进一步促进巴东一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2011年,巴东一中成为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学校”,近十年来,累计有48名同学录取到北京大学求学深造。
3月25日,巴东县神农中小学校运动场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在修建排水沟,一派火热地施工场面。至目前,神农中小学校教学楼、公寓楼 及食堂等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结束,力争7月底完成所有工程项目建设,确保今年9月1日开学招生。
神农中小学校是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用地76642.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838.59平方米,其中北京市对口支援资金1500万元用于 学校综合楼建设,北京市房山区支援资金3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化解城区学校超 负荷运行、超级大班和入学难等问题;加快搬迁居民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倾情帮扶彰显的是一种社会责任。27年来,北京市先后对口支援巴东一中、巴东二中、巴东三中、巴东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京信友谊中学 、野三关镇民族中心小学、神农溪中小学校建设,捐助资金达7255万元。
自开展对口支援以来,北京市不仅从资金上给予巴东教育硬件建设,同时还充分借力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势,提供交流平台,提升巴东教师队伍 整体素质。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分期分批安排巴东县中小学校长免费到北京培训。
2005年以来,北京市教委把巴东县教育系统校长队伍建设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充分利用首都教育智力资源的优势,制定了巴东县教育系统培训中小 学校长的工作计划,并先后三批为巴东县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300名。北京市支教团数十名专家、优秀教师先后三次深入到巴东县的学校、课 堂开展支教工作,共举办专题讲座5场,培训骨干教师640名;分三个会场听取了高中、初中、小学学科的教学,听课、评课18节,参加听课及专题讲座 教师达到1227名,参加评课教师达到374名,参加听课学生达到1049名;参观并深入师生交流的学校10所。多次组织北京的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专家报 告团”、“专家讲师团”、“专家视导团”,赴巴东县进行巡回报告、讲座、视导教学、听课、评课和教学交流,通过深入库区开展智力支教活动培训 当地的骨干教师。
27年来,北京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无私的帮扶精神,在人力、财力、物力、科技诸多方面对巴东教育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全方位的帮扶,进一 步推进了巴东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巴东“教育现象”的名片大放异彩,成为闪耀荆楚大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巴东教育的辉煌凝聚着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谊,关爱之情真实深厚,对口帮扶成效显著,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纵深发展。我们将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导向,用更加优异的教育业绩来回报首都人民的无私援助。”巴东县教育局局长陈世友满怀深情地说。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