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 巴东县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进校园活动

2019-03-22 17:20  


云上恩施报道 (巴东台记者 谭志华 通讯员 杜万雄)3月22日,巴东县开展2019年科普进校园暨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活动。

以“太阳、地球和天气”为主题的世界气象日活动通过科普大篷车的视频播放、科普展牌展览、集中收看科普宣传片、气象科普知识专题讲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深奥的气象科学通过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话语、有趣的互动变成了听得懂、看得见、学得会的气象知识。

“今天的这堂气象科普课上,我学到了气象灾害和天气种类的分类这两个新的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把气象知识传播更多的人。”对光明小学四二班学生的陈堂堃来说,原本陌生的气象知识变得逐渐有趣了起来。

据了解,巴东县是2010-2015年全国、全省科普示范县,2016年又成功创建了2016-2020湖北省科普示范县。2018年县科协、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受到了中国科协的表彰,同时2018年中国流动科技馆恩施州巡展的首站在巴东成功展出。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1950年3月23日,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各成员国代表共同签订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在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正式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简称WMO),成为政府间组织,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1960年,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的生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要求各成员国围绕每年的主题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等。

(图片源于网络)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The Sun,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这似乎与春节档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设定有些神似之处。在电影设定的未来场景中,地球赖以为生的太阳出现了问题,会在不远的将来吞没地球。为了生存,人类倾尽所有资源,制造了一万台巨型行星发动机作为动力,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去寻找新的家园。由于离太阳越来越远,地球的地表气候开始发生剧变,气温降至零下七八十度,万物被冰封,人类只能抽签进入地下城穴居,等待漫长的流浪结束。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暂时还不会成为现实,不过近年多个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等发布的报告表明,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胁和挑战,如果不能齐心协力妥善应对,或许,没等到带着地球流浪,我们人类自己就要在地球上流浪了。这个威胁就是——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生百年,似乎每年零点几度的气温变化,并不会带来什么致命的改变。可日积月累,由此而产生的异常天气和气候现象,却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气象纪录。

数据显示,1901年——2018年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19世纪中期以来第四热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2015年和2017年。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和19世纪晚期的平均气温相比,每年的温度变化曲线。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会带来高温热浪,还有干旱、严寒、暴雪、超级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当原有的自然规律被打破后,老天爷就时常走极端、“不按常理出牌”了。由于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更为突出。

同时,全球变暖也使得极地冰川开始加速融化。自1880年以来,全球表面温度平均上升了1℃,全球海平面大约上升了20.32厘米。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2014年11月,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超过95%。

2018年10月,《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发布。报告指出,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水平,估计人类活动已造成全球温升约1.0℃,如果按照目前每十年平均约0.2℃的温升趋势,全球温升很可能在2030年至2052年间达到1.5℃。据科学家预测,全球升温2℃的真实影响将比预测中的更为严重,若将目标调整为1.5℃,将能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在升温2℃的情况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退化,北极夏天完全无冰的情况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而在升温1.5℃时,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将减少到70%—90%、北极夏天无冰的风险将降低到每百年一次。

由于气候变暖,给珊瑚虫提供营养的海藻死亡,造成珊瑚群失去色彩而“白化”。

对于地球已经出现的变化,人类活动难辞其咎。幸运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付诸行动。

2015年国际社会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根据《巴黎协定》,各缔约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太阳、地球和天气”,一方面反映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核心宗旨,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家气象和水文服务部门,在通过监测地球系统提供日常天气预报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决策服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世界气象组织借此主题表达了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免受极端天气侵害以及开展长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如今,我们应当在保护地球环境方面达成共识,加快推进全球气候保护行动,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宏大的全球性问题面前,个人的努力看上去渺小,千万人汇聚起来,绝对可以改变世界,比如说少开车,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使用节能产品,避免过度包装,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在我们还能掌控自己乃至地球命运的时候,行动起来,永远为时不晚。

正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说的那样:“投入其中,参与进去,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都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与其仰望星空、担心地球流浪,不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眼前的威胁,脚踏实地行动起来。(作者 戴云伟)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