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战神牺牲一百多年后,他的战马仍在广东“活”着……

2019-03-07 21:45  

它曾是一匹

经历过鸦片战争烟火洗礼的战马

然而却被人们铭记至今

它的主人,是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我们恩施人的骄傲,被誉为东方战神

陈 连 升

2月28日,2018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议召开,会议公布并表彰了东莞市入选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其中,虎门镇的《节马传说》入选,成为东莞首个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在虎门的沙角炮台

清朝抗英守将陈连升的雕像屹立在炮台前

不远处有一匹战马对着他的雕像长啸

它就是《节马传说》的主角


为什么人们叫它“节马”?

又有怎样一个不能忘记的故


点击了解节马的故事↓

《虎门镇志》记载——

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1月7日,2000余名英军及汉奸,向虎门大角、沙角炮台发起突然袭击,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指挥600多名守军同数倍于己的侵略军拼死战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终陈连升父子和将士们全部战死。


英兵近前,节马飞蹄踢敌,怒目扬鬓

陈连升牺牲后,他的坐骑黄骝马一直在他身边徘徊、依依不舍。英兵见后,将马掳至香港,喂它食物它不吃,人靠近它就踢,人要骑它,它就趴下或是摇晃。英军发火,拿刀砍它,它也不驯服。

华人近前,节马落泪

英军把它流放到香港当时的一座荒山上。它每天就朝着虎门炮台的方向悲叹嘶鸣。每有华人来围观,指着黄骝马说,这是陈公的马时,黄骝马就会涔涔落泪。直到1842年的5月,也就是沙角之战的第二年,这匹马绝食死于香港。

节马碑复制品

陈连升战马坚贞不屈的感人故事从香港传回到珠三角,更激发当地军民抗英军的爱国义举。此外,军民对战马气节十分敬重,称颂此马为“节马”,并为它立碑,将绘图和诗文编成《节马诗册》,以作纪念。

有马有马,公忠马忠。

公心为国,马心为公。

……


——《义马行》

陈 连 升(1778—1841年)


陈连升画像

今恩施州鹤峰县邬阳关人。少时习武,青年从军。清嘉庆年间任鹤峰州清军千总,后调任保康营守备。道光年间递升广西左江镇都司、广东连阳营游击、增城营参将、三江协副将。

陈连升故里——鹤峰邬阳关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连升率部镇守祖国南大门九龙官涌山炮台。7月,中国水师巡逻船三艘在九龙海面巡戈,忽遭英国舰队袭击。中国水师奋勇还击,但逐渐不支。陈连升下令发炮支援。火炮齐发,从清晨到黄昏,激战十多个小时,英军伤亡惨重,一只双桅飞船被击沉,其余帆斜旗落,狼狈逃窜。道光帝闻捷大喜,下令嘉奖参战有关人员,陈连升晋升为三江协副将,调守号称“虎门第一隘”的沙角炮台。


1840年8月,英舰入侵磨刀洋。林则徐派陈连升率船五艘载三千名水师,与英舰激战,又取得重大胜利。


1841年1月7日,陈连升父子英勇战死。

历史不会忘记

在陈连升牺牲后的一百多年里

他和他的战马都活在人们心里

节马还得到了“活”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虎门文学爱好者将节马传说进行了收集整理,收录在《东莞民间传说故事》《节马与陈连升》等书籍中。近年来,人们以节马传说为素材编排对口单弦《节马颂》、编排电影《节马生死签》等形式,保存、传承节马传说。


家乡的人们更从未忘记

在恩施市中心建有一座以陈连升的名字命名的广场,正中矗立着他和战马的雕像。

在鹤峰县城,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连升路,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风雨桥——连升桥。


传说的本身固然感人至深

而阐发出来的民间义概则令千秋崇尚

来源:恩施发布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