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是实现农民减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好的扶贫产业,就是一家永不倒闭的“农民银行”。如何解决产业项目不精准、带贫效果不明显、脱贫成效不持久等问题,州商务局、州商校驻村工作队进行了有益探索。近两年来,在咸丰县大溪村坚持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万元,全村17户贫困户74人实现脱贫,2019年将如期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出列的目标。
优化主导产业布局。选准选好产业,是搞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大溪村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优选扶贫产业,“一长两短”产业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是发展设施农业。鼓励楚城合作社、致远合作社,发展钢架大棚100亩,引导张力丹、郭林军、杨艳敏发展简易大棚20亩,栽培羊肚菌、平菇和高山反季节蔬菜,有力提升了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发展特色加工。全村开办酿酒加工厂3家,面条及河粉加工厂2家,提升了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和销售增收能力。三是发展传统种养。村民及种养大户发展露地蔬菜200亩,烟叶100亩,油茶71亩,养猪341头,养牛30头,养蜂364桶,养鸡1248只,完善“一长两短”,确保稳定增收。
强化产业主体培育。“尖刀班”采用多种手段,引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主体。一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二高山资源优势,引进宜昌客商李云楚投资200万元发展大棚蔬菜,引进宜昌客商王康宜投资40万元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2018年10月,引进武汉客商曹伟、胡路路、李长琼成立恩施致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前期投资约500万元,已种植羊肚菌33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种植平菇和羊肚菌。企业以其成熟的销售市场保证了产业的强劲发展。二是培育专业合作社。全村注册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有效发挥了带动村民的龙头作用。三是发展产业大户。全村涌现出种烟大户杨付文、查万鹏,种植烟叶100亩;刺梨大户张友兵,种植刺梨30亩。养猪大户杨艳敏、杨秀武,喂养生猪180头;养牛大户郭德祥,喂养肉牛17头。
硬化利益链接机制。坚持把贫困户放在产业链上,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提供劳务、销售产品、入股分红等途径增收,避免“一租了之、一股了之、一合了之”,努力提升产业带贫质量。一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致远生态农业公司通过在村里办厂、租地、招工等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该公司种植基地租用21户农户土地,为农户增收13000余元,其中贫困户13户。解决本村务工人员15人,为村民增收70000余元,其中贫困户5人。同时,该公司还与村集体建立了利益链接机制,2018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00元。楚城农业合作社等租用30户农户土地,2018年工资、租金和分红共计116212元,带动贫困户15户。该蔬菜基地解决本村务工人员10人,为村民增收10余万,其中贫困户6人。该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960元。二是建立“集体经营公司+企业+农户”模式。村集体经营公司与咸丰县天财地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中蜂养殖300箱,聘用本村贫困户进行管理。蜂种由企业提供,村集体挂牌采购,三年之内由企业养殖管护,且实行保底价回收,所得收益企业占30%,村集体占70%。2018年实现村集体收益18354元。三是建立“企业+大户+基地+农户”模式。2018年,引进湖北瑞惠菌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提供菌种、技术和产业回收的方式,带动本村产业大户发展羊肚菌基地33亩,流转土地带动贫困户就业。无论哪种产业发展模式,都要求优先考虑带动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细化产业服务保障。“尖刀班”、村支“两委”热心为扶贫产业发展搞好跟踪服务、保驾护航。一是加强协调服务。明确村支部书记牵头负责产业发展工作,凡是产业发展中的用地、用水、用电、通路、通信、融资等各项需求,“尖刀班”、村支“两委”第一时间研究解决,第一时间向上争取支持,解除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尖刀班”积极争取浙江杭州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全程协助致远生态农业公司项目选址、土地租赁、资金兑付等工作环节。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为提升村民产业发展技能,2018年5月,州商务局、州商校组织烹饪技能培训,参训人员达113人;11月,联合县就业局专家、宜昌农科院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养殖产业技能培训,参训人员达92人。三是及时化解矛盾。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出现矛盾纠纷,村支“两委”及时出面、耐心工作、认真化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来源:恩施州商务局 通讯员:金大坚
责任编辑:伍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