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鹤峰县通过落实国家林业补助资金、林业产业带动、生态护林员选聘等途径,认真开展生态补偿脱贫工作,实现生态扶贫建设有发展、带动脱贫有成效、百姓脱贫有增收的效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了基础。
落实生态补偿带动扶贫
“我今年55岁,以前每年经济收入不到3000元。享受国家生态扶贫好政策,我从2014年开始累计获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6640元,2018年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现在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该县燕子镇龙坪村一组村民李厚元告诉记者,他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一年比一年有盼头了。
李厚元独身一人居住在龙坪村最偏远的大山里,因交通条件落后加上身患慢性病,让本就一贫如洗的他更是雪上加霜,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
2014年以来,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李厚元将20.8亩耕地全部栽上油茶,预计2020年可以挂果。退耕还林后,他还积极发展养殖业提高家庭收入。
生态扶贫,一举双赢。自落实生态扶贫各项政策以来,鹤峰县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70.01%提高到现在的76.58%,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根基。生态补偿惠民政策累计发放到户生态补偿金3.5亿元。其中,生态补偿每年涉及2.25万贫困农户,惠及7.85万贫困人口,户平年增收755元。
发展林业产业助力扶贫
生态补偿的实施,极大推动了鹤峰县林果、养殖、蔬菜、林产品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替代产业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下坪乡胜利村青钱柳种植户龚伦军,在2016年巨融林业免费发放青钱柳苗时种植了2亩青钱柳,现在已经开始有了收益。“发展青钱柳既是造林又能有持续性收益,我们发展青钱柳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龚伦军高兴地说。
据了解,巨融林业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带领贫困户发展青钱柳产业,采取包树苗、包技术、包回收的方式与800多贫困户签订了种植协议,采用套种的方式,种下的树苗两到三年后就可采摘树叶,农户一亩地可额外增收3000元左右。
生态扶贫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18年,鹤峰林业“绿色产值”超过30亿元,茶叶、箬叶、中药材、干鲜果、森林旅游等林副收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选聘生态护林员精准扶贫
迎着日出,走马镇九洞村七组村民肖平之穿行在山林中,开始一天的山林巡查工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生态护林员。
现年44岁的肖平之,为了照顾一双儿女无法外出务工,运输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骡子,到最近的集镇也需要3小时。自2016年11月起,肖平之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家里的农活不耽误,种植养殖收入不减少,闲时还可以打零工。
“没想到我承包的山林划为公益林后,还能拿到这么多钱!”肖平之说,去年他领到公益林补偿金10012.58元。
自2016年底选聘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以来,鹤峰共选聘生态护林员1482人次,支付管护补助资金592.8万元,实现了每年740户贫困家庭转移就业、稳定脱贫的目标。(记者 夏咸恩 通讯员 胡瑞霞 汪正玺)
来源:恩施日报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