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纾困措施的密集出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近日,民营企业又迎来重大利好。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18条内容,涉及民营企业首发上市和再融资、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多项政策。
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意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要在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对于中小银行,《意见》提出,支持民营银行和其他地方法人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加快建设与民营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服务民营企业 民营银行具有多重优势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民营银行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银行大都由当地的民营企业出资成立,在当地市场具有先天的信息优势,尤其熟悉当地中小微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贷款需求等,有利于民营银行精准把握客户需求,集中资源为民营、小微客户提供专业化、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
据悉,自2014年3月民营银行启动试点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17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民营银行的政策定位为中小银行,主要有四种特色经营模式:个存小贷(例如微众银行)、小存小贷(例如网商银行)、公存公贷(例如金城银行)和特定区域存贷款(例如民商银行)。
《金融时报》记者从网商银行获悉,作为首批获得牌照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截至2018年12月,该行及其前身蚂蚁小贷已累计服务超过1300万家小微企业。网商银行行长黄浩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民营银行金融服务的优势在于集中度和灵活性较高。2018年,该行仅通过支付宝渠道服务的小微企业贷款笔数就超过8000万笔,比上年增加约60%。以线下小微“码商”为例,笔均贷款仅7000多元,平均资金使用时长只有50天。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额资金,对于小生意人来说却是大帮助。
“除了自身机制的灵活性,民营银行的优势还在于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据黄浩介绍,目前网商银行的客户通过电脑和手机端就能获得7×24小时的金融服务,实现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无人工介入。网商银行也将进一步推动向行业开放所有能力和技术,与金融机构共享“310”模式。未来3年,该行将与1000家各类金融机构携手,共同为30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
业界普遍期盼逐步降低民营银行展业限制
据《金融时报》记者初步梳理,现有的17家民营银行多成立于2014年和2016年,目前民营银行发展进入“冷静期”。何飞认为,目前民营银行受到的展业要求限制较多,一类账户远程开户未放开,民营银行网点不足、人员不多导致民营银行普遍面临吸储难、放贷难等问题。同时,民营银行还存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等问题。
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民营银行的准入门槛较高限制了更多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2015年,原银监会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投资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民营企业应满足“财务状况、资产状况良好,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30%以上,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50%等条件”。虽然目前还没有对民营银行注册资本的要求,但已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注册资本均超过20亿元,有的甚至高达40亿元。专业人士认为,“20亿元”或已成为进入门槛。
《意见》提出,要把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覆盖到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这有利于民营银行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集中更多资源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温彬建议,由于民营银行在规模、风险管理以及大客户群方面无法与传统大型银行展开竞争,因而不能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而要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将客户群聚焦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深入的金融服务。同时,还要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风险识别、贷后管理能力以及匹配客户的精准度等。
“民营银行应当在准入门槛、展业环境等方面作出调整。”何飞建议,民营银行必须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杜绝脱离地方、热衷规模扩张、资金套利等现象。此外,据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监管层面对民营银行支持力度的持续增大,民营银行的准入门槛及展业限制有望降低。这也预示着,民营银行将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闻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gc/sd/201902/t20190218_154708.html)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9-2-18
责任编辑: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