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焦国斌
朱立年,一个双目失明的磨刀人;小炎炎,一个出生才5天就被遗弃的小女孩。冥冥中,命运让这两个不幸的人相遇,成为一家人,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从风雨中一路走来,生活虽然清苦,简陋的家中却总是充满了欢笑。
天降横祸 盲眼青年苦练刀功
今年60岁的朱立年,出生在巴东县溪丘湾乡火炮山村。1977年,初中毕业后,朱立年在村小当上了教师。1978年春,19岁的朱立年被村里抽调参加平阳坝治河工程,一天,他在工地上劳动时,大量石灰粉扑进了他的眼睛,没多久,他的双眼便先后失明。失明后,坚强的他尝试着学篾匠、喂猪、开糖厂,但都纷纷失败而终。
1992年,朱立年开始为生计发愁。一天,他突然听到邻居说要请人磨刀,心里一亮:县城里千家万户都有菜刀、剪刀要磨,何不靠磨刀养活自己?他立即找来磨刀石,开始练习磨刀。没有人教,他就自己琢磨。眼睛看不见,他就用手指摸索着试刀锋,十个手指不知被割出了多少血口子。但他总是咬咬牙,忍着钻心的疼痛又接着磨。自家的刀磨完了,就把村里人的刀拿来。一个月后,村里每家的刀都被他磨过了,终于练就了上好的磨刀功。
带着三块磨刀石,怀揣着仅有的5元钱,朱立年只身来到巴东县城,开始了他的磨刀生涯。
“磨刀——磨剪子哦!”每天清晨,巴东县城古老的青石板上,都会传来一阵阵清脆的盲杖敲地声,伴随敲地声的是朱立年独特的吆喝声。刚开始,人们用诧异的眼光看他,有谁相信,一个盲人能够磨得好刀呢?很少有人找他,偶尔遇上好心人,也是悄悄塞上几元钱后悄悄离开。可朱立年需要的不是施舍,他要的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日子一天天过去,渐渐地,人们注意到这位坚持在街头吆喝的年轻人。于是,有人拿来刀,试着让他磨,没想到,他磨的刀既锋利,又耐用。一传十,十传百,请他磨刀的人越来越多。
朱立年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管是大刀小刀,一定要磨锋利,一把刀只收2元。别人磨刀只用一块磨刀石,他却要先后用上粗、中、细三块磨刀石。碰到有缺口的菜刀,他就会一点点把缺口磨平,然后再磨出刀刃,即使如此,也只收2元。
就这样,朱立年在磨刀石上磨砺着自己的艰难人生,也磨出了诚实和守信,磨出了信赖和尊重。如今,当地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朱快刀”。
收养女婴 贫寒小屋其乐融融
2000年农历正月初五,巴东县城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朱立年早已在大街小巷吆喝起来。傍晚,劳碌一天的朱立年背着工具箱回家,路过县民政局门口时,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哭啼声,还有不少人在议论。
一打听,原来这里有一个女婴,身边放有一个奶瓶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明,女婴大年初一出生,来到这个世上才5天。听着女婴的啼哭,朱立年心里很不好受。想想自己的身世和女婴的未来,他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推开人群,摸索着将女婴抱起。
他对大家说:“我要收养这个娃。”说也奇怪,女婴一入他的怀抱,马上就不哭了。回到租住房,朱立年连饭都顾不上吃,连忙买来婴儿奶粉,给孩子喂食。邻居们见了,也拿出旧衣服,给婴儿当尿布……从此,这个可怜的婴儿,有了一个家和一个疼她的爸爸。
一个盲人,要养活一个才出生的婴儿,谈何容易?朱立年挤出磨刀挣来的钱,请来保姆,专门照看孩子。尽管穷,他却把孩子当个宝,第一个保姆抽土烟,没几天,就被朱立年辞退;第二个保姆老是咳嗽,第三个保姆不爱清洁……为了孩子,他先后换了11个保姆。朱立年给孩子取名朱登攀,小名炎炎。他希望女儿能克服困难,长大成才。
收养小炎炎后,朱立年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为了节省开支,小炎炎学会走路后,朱立年辞掉了保姆。从此,他担起了抚育孩子的重任。“每天,他起早贪黑,洗衣做饭,既当爹又当妈,再困难,他也要把女儿吃的、穿的备齐,不让他女儿饿着、冻着。”邻居乔长武说。
炎炎也非常懂得体贴、心疼自己的爸爸。有一次,朱立年患了一场重感冒,在床上躺了4天。小炎炎心疼得直哭。见爸爸病了,她不仅自己照顾自己,还上街给爸爸买来饭菜,端茶送药,让周围邻居大为惊异。
每逢周末,朱立年就会带上女儿外出磨刀。这时,小炎炎就成了他的“眼睛”。
父女相依 老少同盼苦尽甘来
转眼已过去十八个年头了,如今,炎炎在巴东一中读高三,学习成绩优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多次获得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好评。在租住的小屋里,贴满了她的各类奖状。
朱立年眼睛看不见,就经常用手去摸,每摸上一次,他的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她学习是特别刻苦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非常强的。”炎炎的班主任何冰说,炎炎学习很刻苦,很懂事,一到放学或放假,她都急着往家里赶,照顾双眼失明的爸爸。
“考试考差了他就说,下次继续努力,我做作业的时候他也陪着我,他年纪大了嘛,动不动就失眠。我觉得他真的很累很辛苦。供我吃的穿的,从来不比别人少什么。”说到自己的爸爸,炎炎几度哽咽。
如今,老朱磨刀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加上残疾人补贴和低保,全家基本上能维持温饱。朱立年笑着说:“女儿学习很努力,我就非常高兴,能够把炎炎养大成人、成才,这辈子就值了。”
炎炎知道父亲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如从前,每次回学校前都会拉着朱立年的手说,“爸爸,今后我要做你的眼睛,做你的拐杖。”炎炎心里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自己能更有出息,能让爸爸过得更好,让他晚年别再那么辛苦。
父女俩相依前行,爸爸是女儿幸福的港湾,女儿是爸爸前行的拐杖……
来源:云上恩施巴东县通联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