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走进恩施利川
和一大家人一起迎接新年
这个家庭有怎样的故事
一起来关注!
↓↓↓点击看视频
△记者正在王永浩家采访
△团圆饭
△全家福
↓↓↓妻子对王永浩深情表白
△王永浩家的老房子
家住恩施州利川市建南镇红板云村的贫困户王永浩,过完年他们一家就要搬到易地扶贫安居房里去,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和乡里乡亲。央视记者走进他们家,和他们一起吃团年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记录下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生活变化。
十多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儿子
王永浩和妻子李术英原本生活富足,没想到却接连遭遇坎坷,三个孩子相继夭折,唯一的小儿子王耿在一场高烧后伤到了神经,为了给儿子看病,他们花光了家里30多万的积蓄。
给儿子治病的艰辛历程,王永浩记忆犹新。
2007年农历七月初四,邻居打听到重庆一家医院可以治王耿的病,当天夜晚,王永浩筹借了3万元。次日凌晨2点,在妻子李术英的目送下,他背着王耿,一手拿“火把”,一手提着行李,步行3小时的山路,才走到重庆万州龙驹镇中塘沟。此时天才蒙蒙亮,突然一岩石翻滚落下,他快速弯腰躲闪,不慎面朝地跌倒在一石头上,顿时额头鲜血直流,左腿也被一块石头砸中,幸好背上的儿子未受一点伤。王永浩用手按住额头的伤口,咬紧牙关来到龙驹镇医院,处理好伤口后坐车赶往万州,一路颠簸到了医院。
在住院的1个多月里,王永浩每天把儿子抱上抱下,喂药、喂饭、擦洗身体,可是孩子的病情没有一点好转。随后的几年里,王永浩与妻子李术英轮换带着王耿到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寻求治疗。
妻子瘫痪3年他无微不至
上苍并没有给这个苦难的家庭予以眷顾,厄运再次降临到王永浩家。
2015年年初,从小体弱多病的妻子李术英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双脚无力。到医院检查发现患上了胸椎黄韧带增生,因家庭拮据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015年6月,妻子瘫痪,卧床不起,大小便不能自理,有时腹泻,他就得一遍又一遍地端、倒、擦、洗,一遍又一遍地换洗床单、被子。
△王永浩扶起妻子去吃饭
面对妻子的病情,王永浩拼命劳作。他每天睁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妻子下床,洗脸、刷牙、按摩,煮早饭,服侍妻儿吃完饭后简单收拾一下,带上自己要吃的中午饭就去地里干活,经常忙得很晚才回家。
△王永浩劳动后在地里吃中饭
农闲时,他把家里的事安顿好后,就到附近工地挣钱给妻子治病,工地上别人不愿干的苦活、重活、脏活他都一一接下,累了就在工地上休息一会,饿了就用干粮充饥。
2017年1月18日,王永浩揣着自己几年省吃俭用存下的3.8万元和借的12万元,带着妻子住进武汉同济医院,医院成功地给他妻子做了手术。两个多月的住院费用16.5万元,合作医疗报销了5万多元。目前,他妻子病情渐渐好转。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王永浩种植近30亩的黄连和贝母。黄连每年一亩有个四五千块钱,一次性收入两三万,价钱好的时候能卖三四万元。
利川市建南镇镇长李兰介绍,很多扶贫政策跟王永浩家实际情况结合得比较紧的都陆续跟上了,给他贴息贷款贷了十万,发展生产还可以以奖代补,比如发展药材一亩可以奖励500块钱,3000块钱封顶就直接奖补给他们。
王永浩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他对未来生活的打算:今年再养2000多只鸡,加上做护林员一年4000元的工资,按照国家标准,一家人年底就能脱贫,这是新年里值得高兴的事。
当记者问王永浩平时这么多外债贷款背着,心里有没有压力时,王永浩回答:
压力是有,不过我还是觉得有希望。贷款啊它就两年,18年贷的,就两年,今年我就(准备)抽时间出去打一点零工,准备养一点鸡,如果还差一点,我就还找我的亲戚朋友先借,把国家支持我的贷款10万块钱先还上。在两三年内发展我的产业,养牛,种的黄连、贝母这些,把18万块钱外债给他们还了。
女儿立志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除夕这天,操持年饭的有嫂嫂与弟媳,也有侄女和女儿。王永浩的女儿王琦琪很小的时候就被夫妻俩收养,18岁的她正读高三,过年回家是长辈们准备这顿年夜饭最得力的帮手。
△记者和女儿一起剥土豆
王琦琪告诉记者,她特别乐观,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是特别乐观去对待。为什么会这么乐观,她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受爸爸妈妈的影响。
爸爸妈妈对待我特别好,什么都顾着我,待我根本就不像捡来的那种。像我们农村干活其他家里都是孩子跟着一起去,我妈她不让我去,她不让我在外边干活,让我在家做作业。还有在家里的家务,我妈那时候也不让我干,做饭都是我自己学的,我妈不让我学。
王琦琪准备今年高考时报考师范,立志当一名山村老师。
他勤劳的双手,是一家人的翅膀
他宽厚的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他是“柔情铁汉”王永浩
来源/央视新闻、云上恩施、指间利川
记者/利川台 蒋姮
责编/孙跃
编辑/黄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