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得罪人,履行好监督职责是组织交给我的任务。”近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镇某村党支部纪检委员张光宪及时制止村委会主任彭某某为村里的争议地块盖章审批建房手续事宜,获得大家一致点赞。
自2018年11月被选举为村级纪检委员后,张光宪把自己的姓名、电话、职责等内容向村民进行公开公示,只要村民反映村里党员干部有违纪违规的行为,他马上行动,主动作为,敢于“叫板”。这是恩施州激活“神经末梢”,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一个缩影。
村(社区)“两委”换届之前,由于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等原因,恩施州基层村级纪检委员不同程度存在不会、不敢、不善监督的问题。换届前没有收入来源,也是少部分村级纪检委员当选后就外出打工成为“挂名委员”的主要原因。
“要把配齐配强村级纪检委员作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释放‘前哨’力量,织密基层监督网络,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该州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强调。
如何才能让村级纪检委员更好地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当好“哨兵”? 选优配强,严把政治首关。为杜绝问题干部进场,该州实行村“两委”候选人县级联审制度,列出10项负面清单,由组织、纪检监察、民政、政法、审计、信访等10部门逐一审核,“过筛子式”遴选干部。2479名原村纪检委员调整1300余人,调整面达53%。
在此基础之上,2018年村“两委”换届期间,恩施州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将村级纪检委员全部纳入“定补(固定工资补贴)干部”管理,工资不低于村主职干部的60%。2018年年底,经过多方努力,相关工作顺利完成,该州村纪检委员“定补”覆盖面由原来的31.63%上升到100%,人均年工资2.4万元,解决了纪检委员的待遇保障问题。
“现在,全州的村纪检委员专职专责,待遇也有了。全州村(社区)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三合一’已达到100%,身份的变化让他们的职责更为明晰。”该州纪委组织部部长江书柳说道。
厚爱还须严管。该州组织编印《村(社区)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工作手册》,着手拟订《加强乡村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意见》,制订村级纪检委员责任清单,建立纪检委员任前集体谈话制度,强化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规范化。咸丰、鹤峰等县市出台了《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工作细则》,为纪检委员工作划出了“硬杠杠”。
“我们还试行村纪检委员交叉监督检查,抽调他们参与审查调查、处分宣布、受处分干部教育回访、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参谋员’‘特派员’作用。”该州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全面启动村(社区)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专题培训工作,为每位村级纪检委员充电蓄能,提升“末梢监督”能力。
【作者:州纪宣 责任编辑: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