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特约记者 匡乐轩 通讯员 张淋、陈伟伟)近日,记者走进鹤峰县下坪乡上村村,只见积雪盖满了大山,沿路之间粗壮的凌杆子挂在岩壁之上,像透亮的水晶柱,甚是壮观。一路欣赏着沿途美丽的雪景,带着防滑链的汽车经过2小时的努力也顺利开进该村村委会的广场。
“快进来喝茶。”
接过驻村尖刀班同志递上来的一杯暖暖的热茶,不由攀谈道:“这雪景真的好漂亮呀。”
“漂亮?哦!漂是漂亮,但是把我们也急坏了。”端茶的同志一脸苦恼的回复道,上村村海拔高,凌冻大,最近尖刀班的同志下乡入户,一个个全靠梭,眼看着摘帽在即,还有些收尾工作要做,硬是被这美景给难住了。
谈话间,记者了解到,上村村位于鹤峰县下坪乡,全村山高地寒,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属省级重点贫困村。自2015年以来,州委办公室、州档案局、州畜牧局、州电信公司、县信访局派出6名干部驻扎在这里开展帮扶工作,共计投入各类资金2800余万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美化,一点一滴的描绘着重点贫困村的美丽嬗变。
硬件建设篇,基础设施大改善
“要致富,先修路”。扶贫工作队深感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上村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扶贫工作队自始至终狠抓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
四年前,全村只有1条通村主公路实现硬化,且残破不堪,村民饮水没有保障,生产用电没有保障,网络信号差,村民怨声载道。
四年来,全村投资853万元,整修、扩宽、硬化组级路14.1公里,修建入户水泥路10公里,实现水泥路组组连接、户户相通,入户公路硬化率达90%以上,彻底改变了老百姓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投资55万元新建、维修水池10口,铺设水管2万余米,且安排有专人管理,实现一管清水进农家的目标;投入400余万元,实施农网改造,新增变压器3台,实现全村所有农网100%改造,老百姓生活生产用电完全得到保障;投入资金70多万元新建通信基站一个,实现全村4G信号全覆盖,宽带入户率达到65%;投入53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一栋,建成标准化的便民服务大厅;投入资金16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个,解决村民小病就近就医的需求。
四年间,上村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改善,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发展增收篇,富泽百姓治穷根
要彻底实现真脱贫、稳脱贫,产业发展是硬道理,保障增收是根本点。为此,上村村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增强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
“卖桃能赚钱,卖景同样能赚钱。”上村村扶贫尖刀班成员、村支部书记卞新艳说,每年春天桃花盛开之时,总有许多游客来到上村村的冬桃产业基地观光拍照,桃园游人如织,年年如此。
近年来,上村村这个重点贫困村充分利用该村生态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趟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精准扶贫工作最难的还是产业发展,既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盲目决策,必须因地制宜,给老百姓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上村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简锦睿这样跟记者说,经过他们多方考察,确定了传统农业不丢,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共投入资金123万元,种植茶叶600亩、中药材200亩、冬桃300亩、青钱柳850亩、中蜂200余群,实现每家每户均有两到三个产业实现致富增收。
此外,该村还大力挖掘和发挥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成立了以种植和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主的3家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引进开源农业公司,主要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
通过集体资金入股企业分红、帮扶资金投入合作社获得固定收益、发展中蜂养殖等多种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0万余元。
政策保障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
该村扶贫工作队挨家挨户把脉问诊,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按方开“药”,扎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四年来,共计为75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1.1万元,12户贫困户获得政府贴息贷款52万元,有63户105人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就业,全村贫困户实现发展生产、外出就业100%,户均增收约3万元。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全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户、危房改造40户,享受资金共计278万元。三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全村贫困户中258人次累计享受“1+5”医疗救助资金67.06万元。58人获得低保救助资金共19万余元、9人获得五保救助资金共12.8 万元。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全村教育助学政策累计享受资金24.75万元。五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全村每年获得生态林补偿资金13.865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贴15.648万元。聘请4名贫困户为护林员,累计发放工资3.2万元。
最美建设篇,心灵环境一起美
“鸡蛋从外打破只是食物,从内突破才能孕育新生命。”上村村尖刀班班长简锦睿说,脱贫攻坚是啃硬骨头,越往后越难啃,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为了进一步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工作队以开展“最美评选”为主要载体,选树典型,把懂得感恩、勤劳致富、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个人及家庭推选出来,弘扬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始终注重从思想上强化对群众的感恩教育、在实践中增强对群众的感召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四年来,共召开群众会200余场,评选出最美上村人5人、最美家庭2个、十星级文明户12户,原驻村第一书记黄勇被评为2016年度最美鹤峰人。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让美丽乡村更宜居同样是“最美”建设的重点。该村共投资11万元,修建174口垃圾池,实行垃圾定点投放,聘请专人清扫公路两边垃圾,负责垃圾分类回收。全村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易地搬迁和实施危房改造的农户全部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其他旱厕改造也在迅速推进,走进上村村的每家每户,房前院后不乱堆、不乱倒的卫生环境让人印象深刻。
聚力帮扶篇,春风送暖入万家
在驻村的日子,工作队和村委会紧密地团结战斗在一起,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杜绝了工作队、村委会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四年来,州、县5家帮扶单位从办公经费中挤出263万元支持上村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累计慰问贫困户229次、慰问金额合计8万余元。160余名帮扶干部倾情帮扶,共计走访贫困户2970次,工作队员严格按照“三在村”的工作要求,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精准扶贫工作。
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工作队员吴红艳父亲病危,张淋父母亲3次住院,余万程腿脚不便,仍然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兢兢业业工作。工作队员周丫,一个90后的年轻姑娘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扶贫事业。工作队员徐明峰,坚持亲自上阵发展中蜂产业,“以身试蜂”被蜜蜂蜇了上百箭。
正是在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努力下,让上村村发生了如今的变化,上村村的村民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提前感受到春风送来的温暖。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