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鹤峰台通联 记者 冯冬梅 陈平章)1月11日,是农历腊月初六,走进王国晶的家,屋外凉着皮子,屋内凉着皮子,框架上放着皮子,沙发上堆着皮子……
下午五点多,厨房里三口烧热的大平锅,同时旋转起来。白白的米浆,从王国晶手中一个漏斗中均匀流出,在平坦的锅中留下一圈圈美线状图等的粉皮。
厨房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王国晶一家所在的龙井村二组,是容美土司时期中府的东大门。俗称东门口。
现在的大东门内外,打粑粑的,攮皮子的,做米粉、薯粉的,做甜酒的,应有尽有。仅二组就有六户村民攘皮子,供应城区消费,仅王国晶一家,一年就用粮食十多万斤。
从眼前情景,一份浓浓的乡愁拥上心头。
家乡那时攘皮子,用深铁锅,专人烧火,米浆用石磨推,皮子用刀切,全手工,一口深锅,要四五个人侍候才能运转。
每年腊月,家家轮流帮忙,人进人出,仿佛在从事一项什么盛大工程建没似的,从大人手里接过烫手的皮子,不需要任何佐料,你一块我一块的,急切的送进嘴里,感觉真好吃。
在和王国晶的爱人胡嫂的谈话中得知,改革开放以后,东门口的绿豆皮做成了产业,从开始的一、两户,发展到七、八户,高峰期有十多户,基本上占据了县城的绿豆皮市场。由于味道好,很多干豆皮还被作为礼物,远销北上广和武汉等大城市。
去东门口走走,走着走着,走进了岁月深处,走着走着,走进了浓浓乡愁,也走进了关于年的喜怒哀乐。
来源:云上恩施鹤峰通联
责任编辑:董晶菁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