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巴东台记者 焦国斌)由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杭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聪慧行动”公益项目,拟计划在3年内为恩施捐赠1000万元,帮助100名18岁以下贫困家庭的重症听障患者免费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让他们重返有声世界。
最近,首批免费进行手术的巴东患者范冬平正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1月9日,记者前往恩施,探访了小冬平的康复情况。
在恩施艺萌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聪慧行动”恩施人工耳蜗植入救助巴东听障患者范冬平,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范冬平,我是谁呀,她是谁呀?”
“你是黄老师,她是我妈妈。”
在康复中心的教室里,9岁的范冬平和老师一起互动交流着。范冬平属于先天性双耳感音精神性聋,从来没听到过声音,第一次听到声音竟然吓哭了。
“开机的一瞬间,哇的一声就哭起来了,就表明了开机效果比较好,对声音的敏感度就比较好,声音对她有强烈的刺激。”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谭君武回忆起开机的情形不由感叹道。
从出生到现在,范冬平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范冬平的妈妈肖艳春带着她四处寻医,在武汉、杭州多家医院检查,诊断结果都表明是听力障碍,要做人工耳蜗移植手术。
肖艳春在县城一家豆腐厂上班,顺便带女儿小冬平在茶店子聋哑特殊学校读书,丈夫在外地工地干活,一天赚一百多块钱,没有能力承担这昂贵的手术费用。“动手术要二十多万元的费用,对我们这个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所以就没有做。”肖艳春无耐地说。
据谭君武介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属于高、尖、精的手术,恩施州开展的相对比较晚,做一个人工耳蜗移植手术,费用相对比较高,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一般听障患者的家长都难以承受。
去年,肖艳春得知由杭州市对口帮扶恩施州的公益项目“聪慧行动——人工耳蜗植入计划”正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实施,便带着范冬平去试了一试。
经过严格筛选,小冬平成功入围。“做这个人工耳蜗手术,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患者在我们医院检查之后,适合做人工耳蜗手术,并且孩子必须是18岁以下的孩子,同时要满足乡镇以上政府证明家里是贫困户才行。”谭君武如是说。
“聪慧行动”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杭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在2017年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帮助100名恩施籍0到18岁听障少年儿童进行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术,住院手术费用和电子人工耳蜗费全免。
谭君武说,范冬平比较特殊,她两个耳蜗都有畸形,植入人工耳蜗电极难度增加,并且有可能电极放不进去,如果是这样,所有一切都将前功尽弃,手术难度的增加,并且孩子又有9岁了,从前也没有佩戴助听器的干预,手术难度大,术前也没进行干预,术后恢复起来,就有可能比一般孩子要差。
“人工耳蜗植入的最佳时间在三岁到五岁,年龄越大,言语康复的难度越大。”谭君武如是说。手术成功完成一个月后,医生为范冬平进行了人工耳蜗开机,但是效果出乎预料。
“范冬平开机的那一瞬间,她能听到声音,叫我妈妈,我又高兴又激动。不是他们,范冬平这一辈子就毁了。”范冬平的妈妈肖艳春高兴地说。现在,小冬平正在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比起刚刚进入康复中心的时候,无论是她的性格,还是语言表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开始特别内向,她也不爱说话,做耳蜗手术,然后训练了三个月之后,听到了声音,然后愿意去表达了,也愿意和小朋友一起交流,也愿意跳舞、画画,然后各种兴趣就来了。”恩施艺萌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老师黄金凤深有感触。
自2018年9月,恩施民大医院与杭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签订协议以来,已经成功完成10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其中巴东就有6例,这些患者正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该项目将持续三年,为更多贫困听障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云上恩施巴东县通联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孙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