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繁荣向未来
——恩施州改革开放40年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记者 毛国寅
时间就像一条清江河,40年奔腾向前,永不停歇;时间就像一曲《龙船调》,40年放声世界,尽情讴歌。
“祖国三大后花园之一”“鄂西林海”“洗肺之地”……一个个别样的赞誉,见证着40年来恩施州没有挥霍上天赐予的绿色禀赋,而是以最强责任感、最有力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让一位端庄、大气、美丽的“土家幺妹”在绿水青山之间,向着世人款款走来。
生态经济更蓬勃
如今走在恩施街头,随处可以看见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随时可以听见操着南腔北调的各地游客。这是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恩施曾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神奇美丽的恩施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抱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随着改革开放春风拂过武陵大地,在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恩施州以生态创优势、以环境促发展,展现出一幅又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恢弘画卷。
“恩施硒茶”俏销全国,“恩施硒土豆”受到热捧……以前恩施人不敢想的“山货出山挣大钱”,如今因为生态农业快速发展而成为现实。经过40年的精心培育,一大批恩施知名农业品牌走向山外大市场,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恩施州旅游业才刚刚起步,基本没有经营性旅游景区和A级旅游景区。随着全州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在已形成两家5A级、18家4A级、12家3A级景区的高等级景观集群,年游客接待量逾5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400亿元,旅游业对全州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5%。
恩施州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聚焦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开发本地风能、水能、光伏、页岩气等能源资源,全州洁净能源总装机395万千瓦,产业综合年产值超过80亿元;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实施秸秆禁烧,促进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了生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同时,恩施州不断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整顿关停非法产能,强制淘汰耗能高、技术水平低的工艺和设备;全面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完善村镇建设规划,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机制,引导农民合理建房、集中居住。
2017年,恩施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1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绿色产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毋庸置疑,40年来,恩施州在2.4万平方公里热土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生态保护更有力
从“五改三建”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从“五大专项整治”到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40年来,恩施州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用一系列战略部署践行着生态文明理念。
“五改三建”是不少恩施人记忆里的骄傲。2000年开始,恩施州走出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干得了、变化快的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池、建家、建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创建之路,被农业部命名为“恩施模式”,并作为全国4个典型分别向中宣部、中共中央办公厅推荐。
2008年,“生态立州”上升为全州战略;2014年,州委六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时代在变,恩施州上下重视生态保护的决心和力度没有变。
40年来,恩施的山更青了。从早期禁止乱砍滥伐到如今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恩施州集中力量综合治山,《恩施州山体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城市规划区内山体保护条例。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3.1%,林木绿化率达71.5%。
40年来,恩施的水更绿了。从逐步告别网箱养鱼,到在全省率先明确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192条河流河道岸线界限和保护范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如今,全州1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13个跨县(市)界断面水质、10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标。
40年来,恩施的天更蓝了。从禁煤到禁鞭再到禁烧等有力措施,确保全州县市城区优良天数平均在300天以上,难怪恩施被网友票选为“中国最佳洗肺城市”之一。
40年来,恩施的土地更净了。从禁止使用除草剂,到通过实施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抓好重金属、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至目前全州治理酸化土壤面积228万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个、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3个,国家有机、绿色认证总量位居全省首位。
40年来,恩施的城乡更美了。从把自家院落打扫干净到县乡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生态元素不断融入城乡建设的整个过程,城乡人居环境不断美化绿化净化。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行走在恩施,随处可见古诗《山村咏怀》描绘的美丽画面。通过40年不懈打造“颜值”和“气质”,恩施已悄然成为一位端庄、大气、美丽的“土家幺妹”。
生态文化更入心
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4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绿色政绩观,市场主体践行绿色生产观,人民群众树立绿色消费观,生态文化在全州深入人心。
州委、州政府充分认识到,绿色是恩施州的最大底色,生态是恩施州的立州之命,必须坚持高位推动。恩施州全面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强州”战略,着力推动“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绿色发展目标体系。先后成立恩施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委员会等,形成齐抓共管大格局。
今年5月,恩施州高级中学、建始县第一中学、巴东县茶店子镇中心小学、咸丰县黄金洞民族中小学校、鹤峰县燕子镇民族中心学校荣获2017年度全省“绿色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围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恩施州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进一步增强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
如今,州直部分单位都备有印有“公务出行,节能环保”字样的公务自行车,此举旨在倡导机关公务人员减少使用公车,尽量选择绿色交通工具出行。通过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州广大居民积极推广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
许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让外来车辆免费停车,农贸市场内很难看到污水长流,城区公厕不仅好找还方便卫生……通过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州上下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全民环保行动”。特别是2015年以来,随着全州大力开展“六城”同创工作,以国标、省标大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成为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按照州委、州政府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州各县市要对照《全州“十三五”时期“六大类”城市创建任务表》,力争到2020年底,至少6个县市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六大类”城市创建任务。
40年风云激荡,40年日新月异,恩施州这位“土家幺妹”正以崭新姿态走向远方。
来源:恩施晚报
责任编辑:董晶菁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