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90后“新农人”逐梦田园

2018-12-12 10:39  

云上恩施报道(记者  蒋秋铭 通讯员 乐舟)“上工咯!”天刚亮,宣恩晓关侗族乡一位年轻小伙驱车载满了一群手拿农具、头戴草帽的工人,从集镇驶至张官村一起下地忙活或是现场培训农技。在过去几年间,这些已成为这位90后“新农人”吴奇的日常工作状态和生活习惯。

宣恩90后“新农人”的创业路

2013年,年仅20岁的吴奇在鹤峰县城开旅社赚了些许钱,但初出社会不善理财,开旅社赚的钱一挥而空。也是自那时候起,从鹤峰回到晓关,在父亲即将转手的基地守山林,因为转手遇变故,200余亩的基地未能成功转租。吴奇寻思着这片好山林位于张官村,距晓关集镇四公里,距宣恩县城、恩施州城三四十公里,且为恩来、恩黔高速公路必经之地,加之“232”省道直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己发展种植业一定会有好前景。

“基地三面环山,占地200余亩,多为山丘,除了半坡的树林,基本撂了荒,家人很是想不通,搞农业没白天、没黑夜地忙乎,好多汗水好多泥巴……”2014年底,吴奇不顾父母“种地辛苦不赚钱,种植业风险更大”的规劝,抱着试试的心态接下林场基地,创建了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当起“新农人”。

创业初期,吴奇四处考察,发现黄精、白芨行情不错,更关键的是对土质环境要求不高,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支撑起这个致富项目。为了学习药材种植技术,他先后到云贵川等地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种植技术后,吴奇开始全身心打理种植基地,然而,现实却告诉他,想要种植好药材,仅靠一腔热血和经验远远不够:无资金、无市场、无人才,还没学会“游泳”的吴奇呛了好大一口水。万事开头难。缺少技术,吴奇多次外出求学,积极参加各类种植技术培训班,请专家到现场指导;缺少资金,找亲戚朋友筹钱贷款,才解了燃眉之急。

“基地上的作物不催产,不催熟,不用除草剂,全部采取人工除草,对黄精、木瓜、荸荠等药材品种及种植方式进行种植改良和革新,坚持使用有机肥,打破了原先的管理模式,采用林下套种,不仅使药材生产效益最大化,还实现了土生土长、绿色无公害。”吴奇说起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折腾”,保证了过硬的品质,迎来了转机,2017年纯收入近50万余元。

先富带后富,共走致富路

看着基地业务一天天扩大,产值一年一个台阶,在欣喜之余,吴奇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帮助农户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每次从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先进人物,通过搞农业带领家乡人致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能做到。”怀着对乡土的感情,2018年,吴奇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稳扎稳打扩大规模。如今放眼望去,吴奇把偌大的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基地上增种40亩有机西瓜,依托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建起露营基地,产品也由单一的药材发展到西瓜、冬桃、脆李等果蔬品种。先后又带领邻村古路槽村民种植800余亩桃、李,在附近的黄河村、大岩坝村、张官村发展3000亩经济林,长期吸纳贫困户务工,带动100余户贫困户一起发展种植产业,年产值130余万元,纯利润达65万余元。

“种植药材只是一产,我的目的是向二产和三产发展,将基地打造成融药材生产、采摘观光、农事参与和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农场,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能给村里的贫苦户提供就业机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吴奇给自己的未来规划了很多蓝图,他的“新农人”事业还在继续。

来源:云上恩施 宣恩台通联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