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桑巨变。曾经落后的山城鹤峰,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诗意小城”。
实践证明,唯有改革开放,才能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书写时代传奇。改革开放将不会止步,奋斗还将继续。
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小城故事多,40年,有道不尽的见闻。
40年前,鹤峰交通十分闭塞,仅有两条简易公路。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鹤峰才开始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交通局总工程师何世明说。40年前,鹤峰人走出门就要“翻山越岭”,在县城工作的乡镇籍工作人员或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不回家,来回两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
40年前,鹤峰是一个简陋的小山城,占地面积仅约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万人。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的街道不过一丈宽,完全用火砖铺地。”市民李汉生回忆说。
“1998年来鹤峰做生意,城区很乱,这条街之前乱七八糟。”提起过往,勾起了县城步行街商铺老板禹远翠的谈兴。
穷和乱,始终犹如隔路悬崖,阻挡着鹤峰前行的脚步,更是全县22万人的心病。
鹤峰县太平镇芦坪村地处二高山,平均海拔960米。全村5个村民小组255户909人,自古以来,饮水问题就深深困扰着他们。
“过去,我们自己挖蓄水池,接屋檐水、接雨水吃。祖祖辈辈吃水困难,想尽办法弄水吃。”芦坪村村民周亮说。以往,村民饮用水是典型的“望天收”,没水吃的日子不堪回首。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开放就没有机遇,改革开放是鹤峰人民翘首以盼的福音。
百姓口中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鹤峰县城居民越来越多。1995年,县城面积扩大到2.6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3.24万人。外来商人涌入,县城繁华起来。
25年前最繁华的街道上,商贩靠在街道两旁搭建竹棚贩卖物品。如今,这条街已建成商业步行街,成为县城最繁华的地带。
“现在这条街是县城繁华地段,商贸繁荣,治安环境、居住条件等都有了很大改善。”禹远翠说。
居民赵大爷说,40年前,交通不便,出门办事或者买东西,都是靠自行车驮载。现在出行,要么骑电动车、摩托车,要么乘公交车或自己开私家车,“天壤之别啊!”
走马镇芭蕉村十组村民周开丙,以往每到大雨天就很担忧。芭蕉河没有河堤,一下雨,河水漫出来,他家的农田就面临被淹的危险,农作物常年受损。芭蕉河两岸居民过河没有桥,只能望河兴叹。
2013年7月,鹤峰县水利水产局筹措资金2962.86万元,启动大典河走马镇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机耕桥6座,新建人行桥两座,既解决了河水成灾的问题,也方便了当地居民。
行走在县城溇水河畔亲水走廊上,惬意自在。
近几年来,随着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鹤峰县环境质量持续变好。2016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2017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4天;2018年1月到11月优良天数为32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6%,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近年来,县规划局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对城市更快更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鹤峰县规划工作者认为,城市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
鹤峰加大景观设计编制力度。2016年至2017年,鹤峰县聘请中工武大设计有限公司完成对该县容阳公园、九龙广场等标志性景观的设计,聘请上海交通大学规划设计院对容阳公园、龙凤二桥、县城街道等灯光夜景进行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建设如火如荼,乡镇规划也有序开展。
目前,五里乡、下坪乡和邬阳乡集镇总规控规修编已经县规划委员会通过,正在组织报批程序;铁炉乡总规控规修编工作已完成初步成果,正待规划委员会审议;燕子镇、中营镇进行规划修编,已完成招投标工作。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外贸经济借力发力,助鹤峰经济腾飞。
县商务局坚持“实绩企业抓增长、潜力企业抓培育、新增企业抓跟踪”原则,继续巩固鑫农茶业、八峰药化、青翠源等骨干企业扩大产能,确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全力抓好宇森木业、保昌机电等潜力企业实现自营进出口;帮助齐云春、三农茶业、雀语春茶业等新增外贸企业搞好经营权备案登记,完善相关手续,拓展国际市场。
“我县有出口业绩和外贸发展潜力的企业18个,其中自营出口企业10个,贸易出口企业8个。2017年12月,全县完成外贸出口5596万美元,去年同期完成4713.1万美元,同比增长18.7%,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1.6%,在全州排名进入第一方阵。”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革东风起,脚步永不停。鹤峰正昂首阔步迈进新时代!
来源:恩施日报
链接:http://www.enshi.cn/2018/1212/686891.shtml
责任编辑:郜月飞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