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清漂后的三峡库区碧水蓝天。
初冬,三峡库区秭归沿岸的山坡上,满树的脐橙已泛出丰收的金色。山下,碧水如镜。
“停一下,有个大墩子。拿耙子上,小心枝子蹦上来……”大坝前,三峡集团清漂现场负责人纪斌站在“三峡清漂2号”船头,目光随着缓缓伸向江面的巨大机械臂移动,指挥工人们把一根约3米长的大树桩扶正到传送带上。
图为:清漂工人从一艘滚装船上扛着沉重垃圾袋走下高高的舷梯。
“现在,坝前乃至整个库区垃圾的60%到70%都是树枝、秸秆。10年前可不一样,是各种丢弃的日用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捞不到的。”纪斌捡起一节掉落的树枝扔回到传送带,转头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图为:“长清保洁18号”船长的妻子李光艾,正在帮丈夫整理抽送污油的软管。
纪斌参加工作不久就被调到清漂岗位,一干就是13年,几乎见证了三峡坝区清漂的全历史。“刚开始,清漂船都是普通民船改的,全靠人工打捞,干一天也清不了几船。现在有了这几艘专业清漂船,效率非常高了,眼前这一大片,两个星期就能清完。今年6月汛期开始,我们已经清了10万立方了。”
除了三峡集团的这支“重甲部队”,坝前片区以外的水域,还有两支清漂“混合战队”。
秭归县清漂队是“轻骑兵”。无论寒冬酷暑,他们驾驶着一只只小船,手持长长的捞兜,在库区内三峡大坝的上游江面往返巡检。负责流水中的“作业”。队员们多是当地渔民,出了名的“水耗子”,对地域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图为:一艘游轮的餐厅落地窗外,“长清保洁”船员用翻斗接游轮船员扔下的垃圾袋。
崔金龙就是放下渔具捞垃圾的典型。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三峡集团支持下,他和工友一起,将自己由渔船改造的小船换成新的专用清漂船。每年自入汛开始,几十名清漂工驾着15条小船,每天要在自己的辖段内往返划上20多趟;洪峰过后,工作量翻倍,往往入冬才能捞完。
图为:辛勤忙碌后“满载而归”。
近几年,随着长江上游旅游客运的复苏和三峡船闸通行能力的提升,库区客船、货船、摆渡滚装船数量激增,这些船的垃圾怎么办?
秭归县政府“请”来专业的保洁公司“长清保洁”做“狙击手”,专门负责港口、停泊区垃圾清运。
图为:秭归县清漂队打捞上游冲下来的漂浮垃圾。
“早上出去一趟,二三艘游轮的垃圾,把3吨的(垃圾)翻斗一下就装满了。”长清保洁副总经理付虎介绍:“公司只有3艘垃圾接收船,还管理着11艘污油接收船,52名员工每天驾船在库区各港口、停泊区工作。一年就春节休息几天,去年腊月二十八放假,大年初三就上班了,垃圾不等人啊。”
从汛期到入冬,记者四次进出库区,看着清净的江水,脑海里是挥之不去的清漂工人忙碌的身影。
图为:“长清保洁”的翻斗装满了游船上的垃圾袋。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通讯员雷勇、王罡、向红梅
原链接:http://zy.cnhubei.com/dongxiang/wGm8TMm100
实习编辑:向静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