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大人稀,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村级卫生室建设起点低、基础差。从2013年起,该州持续推进“五化”村级卫生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今,恩施州正逐步将村民家门口就医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通力协作
8月的一天,在恩施州恩施市龙凤镇小龙潭村卫生室,村民伍尉萍因贫血就医。“有病就在村里看,新修的卫生室条件好,医生又熟悉,不误工不误时。”伍尉萍说。与伍尉萍一样,如今在恩施州,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小病直接找村医。
按照村卫生室“五化”,即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创建要求,恩施州委、州政府于2014年出台加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意见,每年安排建设资金200万元;连续4年每年完成300个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并将其纳入州政府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全州8个县市都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工作专班督办落实”的工作机制。
为补齐建设资金短板,州卫生计生委与财政、发改、扶贫、民政、规划等部门积极协作,采取整合财政资金、捆绑使用等方式,近两年已筹资超过1亿元用于村卫生室建设。
恩施州巴东县将村卫生室建设纳入新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同步建设之中,统筹规划与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近两年先后建设了374个“五化”村卫生室。
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州已建成“五化”村卫生室1544个,其中巴东县、恩施市“五化”达标率均超90%。
建设高标准管理规范化
8月10日,在恩施市白杨坪董家店村卫生室,村医张立轩告诉记者,以前的旧卫生室条件差,拥挤不堪,住的地方还漏水。如今“五化”建设达标了,环境宽敞明亮,医务区和生活区一应俱全。
恩施州有2360个行政村、135个社区。经过全面摸底后,各县市确定村卫生室建设名单,然后进行场址选择及方案设计,严格建设标准。同时,强化项目全程管理。
恩施市按照“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督导、乡镇卫生院具体实施、财政适当补助”的原则,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给每个卫生室补助15万元,高标准建设村卫生室,统一设计、标识和装备;中心村卫生室占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业务用房160平方米以上,一般村卫生室占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20平方米以上;功能布局做到诊断室、药房、治疗室、观察室、公卫室5室分开,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并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要求,合理设置免疫接种室、妇幼保健室、健康教育室、慢病体检室。
为保证建成后规范、高效运行,各县市强化了村卫生室内部管理,全面推行以乡镇卫生院管理为主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实行机构统一设置、人员统一调配、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建账、药品统一配送、工作统一考核“六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效能。
综合保障有力村医队伍稳定
为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恩施州政府每年安排预算800万元,补助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各县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村卫生室日常运行和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力度。目前,全州村医年均收入在2.85万元以上,每个村卫生室年运行费在6000元以上。
缓解乡村医生老有所养问题也是工作重点之一。全州已有1986名乡村医生按各自意愿选择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60.5%;部分县市还出台优惠政策,保障村医权益。恩施州来凤县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人均补助金额3000元,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咸丰县从2013年6月起,对在职乡村医生采取每人每年2000元的“以奖代补”。
为拓宽乡村医生补充渠道,由州卫生计生委主导,州卫校、县市卫生计生局和培养对象三方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合理培养本地用得上、留得住的乡村医生。自今年起,用3年时间对全州3583名村医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并和城市医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如今,恩施州已先后涌现出被百姓称为全科、全天候、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三全”村医杨芳,被国家、省卫生计生委授予“全国医德标兵”“人民好医生”称号的“骡马村医”张家国等一批优秀村医。
恩施州卫生计生委主任高敬佩说,按计划,今年全州村卫生室“五化”达标率将达到85%,其中所有中心村、人口集中的大村卫生室“五化”达标率达到90%,重点贫困村村卫生室“五化”达标率达到95%,并力争明年实现全覆盖。
(来源:《健康报》2016年9月6日第3版,作者:毛旭 顾问)
(责任编辑:郑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