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 11月3日,天刚蒙蒙亮,在椿木营乡易地扶贫搬迁大垭安置点,42岁的村民彭中华就起床了,他像平日一样拿起扫把将房前院坝打扫一遍,让安置区的新房子更清爽一些。
彭中华是白岩溪村4组地质灾害点的易地搬迁户,原来的房屋位于白岩溪硫磺厂的山堡上,是用木料做成的木质房屋,房屋后面有一座削陡的大山和两条深沟,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带。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让他一家4口人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地生活,而且因为挂坡地,每年造成经济作物长期受洪水灾害影响,减产减收。今年10月1日,彭中华和同村56户易迁户一起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大垭安置区的安置点,住进了一幢4人户新房子。
在村脱贫尖刀班的精心安排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像彭中华这样的易迁户不但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
住上好房子
“哎!真是没想到,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崭新的好房子,真是想都不敢想。”看着漂亮的新房子,易迁户汤术章显得十分激动。
2016年精准扶贫整乡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椿木营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致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制定扶贫方案,创新工作方法,乡脱贫前线指挥部决定:凡是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旧房屋内的困难群众,全部搬出穷窝,搬进新房!
喜讯传到白岩溪村,得知自己不花一分钱,就能住进有水泥路、自来水、电网、通信、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功能完善的集中安置新区,村民们激动不已,奔走相告,纷纷把这一则好消息分享给在外务工的亲朋好友。
“搬进125平方米的新洋房,自己只花1万多元购买生活家具,真是太感谢政府了!”指着小青瓦、白粉墙的新房子,易迁户熊成胜兴奋不已,“这几天我们安置点可热闹了,有的在安置点当上了保洁员,有的当上了管理员,有的在安置区内的药材扶贫工厂上班。”
“屋内很漂亮,住起来舒适,厕所、厨房、电灯、自来水、文化广场……一应俱全。”易迁户刘金成补充道。
“我们按照每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了规划,易地搬迁共82户,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帮助灾民搬迁入住。”乡驻白岩溪村脱贫尖刀班第一书记罗贵林介绍,目前,在地质灾害点生活的82户村民都已搬迁入住。
过上好日子
住上了好房子,如何让搬迁户过上好日子?对此,白溪溪村坚持“挪穷窝”与“斩穷根”相结合,通过“回引工程”,走“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搬迁群众持续增收。
据了解,从2017年以来,村里引导2名能人规模流转土地400余亩,种植竹节人参、贝母、七叶一枝花、缬草等道地中药材,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126户,其中46户贫困户全部入社并在园区稳定就业。湖北华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竹节参种苗繁育基地可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0多个工作岗位,全年发放工资10多万元,贫困户家庭最少收入5000元,最多能达到2万元。
“我家5亩地全都流转出去,一年收入接近1200元,通过在竹节参产业园里务工,一天100元,算下来一年能挣2万多元左右,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贫困户汤术章给笔者算了一笔帐。
“通过发展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穷日子算是熬到头了。”谈到产业增收,贫困户张海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自己在园区内务工能挣1万元,加上自己的小庭院经济收入,一年保底都有4万元的收入,他家今年已经脱贫了。
为避免“人住进了新房子,心还在大山沟里”的现象,该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始终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助力搬迁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新家门口有了文化广场,晚饭后,可以在广场上散散步,锻炼身体;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再也不用爬到山坡上去挑水吃;网线安好了,安置区有了网络,又可以看上高清电视了……”提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汤术章笑容满面。
来源:宣恩通联稿件 记者喻靖尧 通讯员郑家云
责任编辑:文梦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