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航局长:建议提高三峡汛限水位至155米
长江云讯(湖北台记者 李喆 通讯员 殷黎)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表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表示,建议适当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汛限水位)至155米,有利于长江航运功能更好发挥、有利于提高三峡电站发电能力、有利于维护水库库岸稳定,减少地质灾害、有利于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改善库周群众的人居环境、有利于降低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态安全,将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
唐冠军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论证阶段,确定了三峡水利枢纽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枯季消落低水位155米。为腾出防洪库容,每年5月25日至6月10日须将库水位从155米降低至145米。2008~2015年175米试验性蓄水的实践证明,汛前集中腾库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的调度运行方式,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汛期长江防洪问题,但另一方面也给长江航运、电网安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消落区治理等带来巨大压力。
自三峡工程论证以来近30年,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逐步建成,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远好于设计预期,水情预测预报技术也显著提高。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明确要求,要综合考虑防洪、生态、供水、航运和发电等需求,进一步开展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与实践。唐冠军建议,论证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已具备条件。
适当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的条件渐趋成熟
三峡工程的防洪任务为,利用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对主要来自上游的大洪水进行调节,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至百年一遇,遇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逾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时,控制枝城流量不大于80000立方米/秒,配合分洪区运用,使荆江河段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基于当时的长江水利设施状况、水沙条件、水库淤积预测成果、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水雨情预测预报能力等,将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确定为145米是正确的。30年来,随着长江流域上游大中型控制性水库相继建成,上游防洪库容大幅增加,水库来沙量大幅减少,水雨情预测预报能力逐步提高,以及国家对三峡工程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促进长江航运发展等综合利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论证适当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汛限水位已具备条件。
长江上游建设的水库群增加了防洪库容
在三峡工程论证及设计阶段,宜昌以上长江流域基本无防洪库容。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增加了长江上游防洪库容总量,初步统计,目前已投入使用且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80座,2015年纳入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范围的有金沙江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溪洛渡、向家坝,雅砻江锦屏一级、二滩,岷江紫坪铺、瀑布沟,嘉陵江碧口、宝珠寺,乌江构皮滩、思林、彭水,长江干流三峡等21座大型控制性水库,在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约14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到2028年,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建成后,将再增加防洪库容约150亿立方米)。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上游水库群配合三峡水库共同承担拦蓄长江上游大洪水的防洪任务,可显著减轻三峡工程的防洪压力。因此,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完善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来满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要求是存在可行性的。
水情预测预报能力的提高为优化水库调度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峡工程论证阶段,我国有关气象水情监测预报和自动调控等技术还不够成熟。30多年来,三峡集团公司建成了包括427个站点的水情遥测系统,并与长江流域的水文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实行信息资源共享,遍布全国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也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及移动路径进行实时监测,水雨情预测时段和精度大大提高,通信信息技术和水库调度管理能力等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峡水库的洪水主要来自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乌江等上游地区,而上游来水到三峡入库,有相对较长的洪水传播时间,不考虑天气预报等因素,预见期一般都有1到2天。三峡水库集水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形成通常有稳定的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背景,需要几天大范围、高强度的暴雨形成,随着天气监测手段和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提前2到3天,预报可能形成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天气系统是较为可靠的。若致洪暴雨中心发生在岷江、嘉陵江等流域的中心地带,降雨落地后到三峡入库一般还有1~2天的汇流时间,结合气象准定量降水预报,利用洪水预报方案,可以制作具有3~5天预见期和具有一定精度的洪水预报成果。预报发生大洪水的预见期可以达到3~5天,发生特大洪水的预见期相对可能更长,可为三峡水库的预报预泄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当前,三峡水库预报流量在55000立方米/秒以下的洪水预见期为3天,洪峰流量大于5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预见期为5~7天,而宜昌至荆州的洪水传播时间为1天,这为发生大洪水时三峡水库的预泄提供了至少6天左右的时间。因此,利用水文气象预报系统提供的可靠的洪水预报,在大洪水到来前提前预泄,为提高三峡枢纽防洪限制水位提供了技术支撑。
水库泥沙淤积远好于设计预期,为提高三峡枢纽防洪限制水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上游干支流水库建设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三峡水库来沙及水库泥沙淤积远好于设计预期。蓄水后10年,宜昌站年均输沙量0.463亿吨,年均入库悬移质沙量和寸滩站年均推移质沙量分别为1.86亿吨和4.36万吨,比1991~2002年均值分别减少48%和71%,远低于预测值。蓄水10年来,库区干流累计淤积泥沙15.31亿立方米,年均淤积量仅约为预测值的40%。
根据水利部水科院计算成果,考虑2013年起上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开始拦沙以后,三峡水库特别是变动回水区的淤积将大大缓解,将三峡枢纽汛限水位提高至150米,第2年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量将从0.578亿立方米增加到0.661亿立方米(仅增加14%),第10年末变动回水区增加的累积性泥沙淤积量约为0.499亿立方米,且90%以上增加在朝天门以下河段,主要淤积部位为边滩、深槽、回水沱内,不会对长江航道和库尾水位造成明显影响。
适当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充分发挥长江航运功能,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三峡水利枢纽的蓄水运行,全面改善了丰都至三峡大坝的航道条件,高水位期分时段、分河段改善了丰都至重庆主城区的航道条件。但涪陵李渡至丰都约61公里汛期仍保持天然航道特性,有7处碍航礁石;朝天门至涪陵李渡约110公里航道在消落期随着库水位下降逐步恢复天然航道特性。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水库常年回水可至重庆木洞,将淹没丰都至涪陵7处碍航礁石和长寿附近的洛碛、王家滩等浅滩,可显著改善重庆木洞至丰都河段的航道条件,节约航道整治费用约18亿元,木洞至涪陵的航道维护水深将可全年提高至4.5米,5000吨大型船舶可全年满载直达重庆果园港区,将明显降低重庆水运成本,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促进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提高三峡电站发电能力,保障电网安全
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初步测算,每年将可多发电约55亿度,相当于增建一个135万千瓦的水电站,与火电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71万吨。同时,可避免在汛前16天每天水位降幅必须控制在0.6米左右,避免发电调度部门需根据水情频繁调整发电计划而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有利于维护水库库岸稳定,减少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历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重庆库区22个区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876处,地质灾害密度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三峡水库每年5月底至6月上旬16天时间将库水位降低约10米,平均每天库水位降幅约0.6米,已达到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库岸稳定允许的水位日下降最大速率。库水位快速退落易导致库岸斜坡产生变形破坏而失稳,引发库区地质灾害。提高三峡水库汛限水位至155米,水库水位落差从30米减少到20米,避免5月底至6月初库水位快速退落,可相应减少诱发地质灾害隐患和涌浪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有利于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改善库周群众的人居环境
消落区既是库区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区,也是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消落区出露耕地增加了库区水质面源污染,消落区垃圾增加库区水面漂浮物,影响了库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三峡水利枢纽汛限水位至155米,可明显减小消落区面积,有利于保护水库水质、环境和生态安全。
有利于降低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态安全
如果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至155米,可减少水库蓄水量约56.5亿立方米,9月份蓄水期间可增加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约2000立方米/秒,有利于减轻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中游航道畅通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减轻三峡水库蓄水对洞庭湖、鄱阳湖水资源利用的不利影响。
唐冠军认为,三峡水利枢纽正在发挥着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巨大的综合效益。随着长江上游水库群的逐步建成,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及水情预测预报能力和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较三峡工程论证阶段明显提高,已初步具备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的条件。
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组织提高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的专题研究论证,如经论证是可行的,为稳妥起见,可以先期将三峡水利枢纽防洪限制水位小幅提高到某一水位,与此同时,加强原型观测并结合长江上游水库联合调度逐步摸索最佳运行方式,选择适当时机,再进一步将防洪限制水位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以更好地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责任编辑 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