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期恩施楷模上榜名单

2018-10-29 11:42  

2018年第三期恩施楷模上榜名单

(8人)

一、翟红雪  恩施市屯堡乡罗针田小学教师  恩施市委宣传部推荐   敬业奉献

翟红雪,女,1986年10月出生,群众,恩施市屯堡乡罗针田小学教师。翟红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2010年报名参加资教扎根恩施,她的家在2000多公里外的辽宁,但她却是48个恩施孩子的“妈妈”。

她喜欢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献出自己满腔的爱。她以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己任,以培养出幸福的人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近些年,她的足迹遍布每个留守孩子的家,她经常为这些孩子准备礼物,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在她的努力下,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得到了恩施州留守儿童帮扶协会“一对一”的资助。她多次与留守儿童帮扶协会的爱心人士前往这些孩子的家,给孩子们送去生活和学习用品。

2017年,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感恩中国”上注册,每一个贫困生都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除此之外,翟老师还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身上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活动,所带学生在绘画、书法和作文等方面都获得了恩施市级表彰,班级每年都会被学校授予“最美班级”的称号。该同志2017年被恩施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突出班主任”,2018年被恩施市政府教育督查室、恩施市教育局、恩施市人社局表彰为“恩施市名班主任”。

二、罗翠桃   利川市沙溪乡齐跃坪村三组农民 利川市委宣传部推荐   孝老爱亲

罗翠桃,女,1969年5月出生,群众,利川市沙溪乡齐跃坪村三组农民。1997年,她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公公婆婆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勤劳质朴的罗翠桃没有向生活低头,用坚强对抗磨难,用执着点燃希望,悉心照顾亡夫的父母21年,在当地被传为佳话。2017年罗翠桃被评为“大美利川·身边好人”,2018年被评为“恩施州最美家庭”。

1990年,利川市沙溪乡高源村20岁的罗翠桃嫁给了同乡齐跃坪村张益富,婚后分别生下一儿一女,加上丈夫的继父龚良丙和婆婆石志英,组成了一家六口人。罗翠桃质朴勤劳,她一边劳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小孩儿,日子虽然清贫,但很幸福。1997年,张益富突然患上出血热被送进利川市人民医院抢救,于一个月后不幸去世,这一年罗翠桃刚满27岁。亲戚朋友借她的2万多元全被用光,两个小孩儿嗷嗷待哺,两位60多岁的父母常年患病……所有的一切都落在了罗翠桃一个人肩上。为了养家糊口,她到处劳作,每日休息不超过5个小时。

1999年,同村单身青年孙江树在做工时结识了罗翠桃,在他眼里,罗翠桃是一个非常能干、善良、坚强的女人。渐渐地,孙江树对罗翠桃有了好感,但罗翠桃提出一个极为苛刻的条件——要孙江树“上门”,并和她一起继续赡养前夫父母。孙江树身边“打破”的人不断,经过再三犹豫,他最终把行李搬进了罗翠桃的家,和她一起生活。孩子读书要钱、公婆看病要钱,两个人勤劳苦作,田里种了十多亩庄稼,家里喂了猪、牛、鸡等家畜,还每天起早贪黑地给别人做小工。孙江树心疼罗翠桃干着男人干的活也不喊累,他把罗翠桃的亲人当自己的亲人,主动挑起了家庭重担,让罗翠桃有更多时间在家照顾小孩和老人。家里多了个顶梁柱,罗翠桃一家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在随后几年里,修到一半的平房封了顶,两万多元欠账全部还清。今年,两位老人都已85岁,耳朵有些听不见,行动也愈加不方便,脾气有时候也像个小孩子一样,但罗翠桃却依然很有耐心,每顿饭都把饭盛好了端给他们,每天亲自给两位老人洗脸、洗脚、按摩,还经常买些营养品为两个老人改善生活。

三、吴春友  生前为利川市汪营镇交椅台村村民 利川市委宣传部推荐   热心公益

吴春友 生前为利川市汪营镇交椅台村村民。2015年被确诊为低位直肠癌(中等分化),同年他接受了碘125粒子介入微创手术和8次化疗。饱受癌症折磨的吴春友在自己生命艰难延续的时候,却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别人,让生命更有厚度。

2014年起,尽管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吴春友常常穿上“红马甲”涉足各种公益活动,先后参加了利川市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暖冬行动”、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利川站志愿服务、狮王争霸赛志愿服务、“六城同创”文明劝导、“交通安全日”文明劝导、“迎峰度夏”文明劝导、“暑期防溺水”文明劝导、“清洁家园”志愿服务和爱心助学走访、脑瘫儿义诊志愿服务、癫痫病筛查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2016年11月中旬,吴春友的直肠癌再次复发,医生强烈建议进行直肠造瘘手术+化疗。可这次费用至少得花10万元,这让这个本已不堪重负的家庭来说陷入绝望。他没有选择直肠造瘘手术,不得不面对长期痛苦的化疗生活。化疗后,吴春友身体虚弱,不能劳累,但他没有闲着,他做微商、帮人做微信公众号,挣取自己的生活费。志愿者协会的事情也没落下,身体吃得消的时候,就去做些简单的事情,还义务负责志愿者协会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和运营。他自己没多少收入,可每次遇到需要资助的对象,他都会十元、几十元地捐出来,做着一连串为人称道的好事,成为一名真正行侠仗义的“红衣侠客”。

2018年8月27日,吴春友终究没有敌过病魔。他的志愿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在他患病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帮助。吴春友曾说:“我非常感谢别人给我这么多帮助,等我好了,我要加倍回报他们、回报社会。”一个年轻的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生命随时都可能戛然而止,却在弥留之际用志愿者精神书写着人间大爱、真爱。

四、李发珂  建始县官店镇毛家槽村书记、村主任  建始县委宣传部推荐   精准扶贫

李发珂,男,196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建始县官店镇毛家槽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恩施州八届人大代表。

自2011年当选为毛家槽村主任以来,为了筹修路款,他将妻子卖烟叶的钱垫上,把儿子打工的钱借来,带领全村2000多名义务工,从悬崖绝壁上生生凿开了一条5.2公里的出山路,加上维修扩建原有的11.8公里毛坯路,终于彻底解决了毛家槽村出行问题。他积极谋划,带领全村发展中药材、香菇种植、高山蔬菜、生态养殖、高山避暑休闲等特色产业,现毛家槽村村民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你追我赶,奋力创富的风气已经形成。他在精准扶贫中争做先锋,即使村级的事务再繁忙,也陪同驻村工作队走遍全村235户,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各项事情当中,与工作队积极配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清单,也用真心热忱赢得百姓赞誉。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他勤奋工作、真诚为民、大胆实干,时刻彰显着共产党员的光芒。2018年,被恩施州委授予“全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家庭被恩施州妇联授予“最美家庭”称号,其扶贫事迹被新华每日电讯、荆楚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五、王海涛  宣恩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宣恩县委宣传部推荐   敬业奉献

王海涛,男,197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湖北省宣恩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从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王海涛18年不忘从警初心,无论是抓捕逃犯、肇祸精神病人,还是大型安保活动布控,始终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冲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线。

2018年7月6日,王海涛面对斧头和煤气罐,卸下手枪孤身谈判,飞身扑倒并制服疯狂男子的消息传遍了恩施大街小巷。他与争相请战的特勤队员在工作群里的对话记录更感动了无数网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以及《人民公安报》、《湖北日报》等纷纷转发该事迹,为其担当精神点赞。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刘芳震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肯定,“要弘扬正能量,学习先进典型”。

该同志先后被表彰为“2013年度恩施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度恩施州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度恩施州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2010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8年荣立省公安厅个人二等功一次。

六、赵寄凯  咸丰县忠堡镇铁厂溪村支部书记 咸丰县委宣传部推荐   精准扶贫

赵寄凯,男,198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咸丰县忠堡镇铁厂溪村支部书记。2007年12月,19岁的赵寄凯应征入伍,进入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警卫支队服役。2011年在部队入党。8年间的每一个清晨,赵寄凯和战友们护卫着神圣的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他先后执行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全国“两会”等重大安保任务。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优秀共产党员”,荣获“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奖三等奖”“个人三等功”等荣誉。

2015年12月,赵寄凯退伍,回乡创业;2016年1月被忠堡镇招录为工作人员。2017年7月被忠堡镇党委选派到铁厂溪村担任支部书记。担任铁厂溪村书记以来赵寄凯探索总结出“两有三定”村级治理模式。“两有”即凡事有申请、有推荐,“三定”即凡事需经党员、小组长、村民代表大会评定,经村支两委审定,村级公示确定。“两有三定”模式推行以来,村级事务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公平化,村级矛盾明显减少,村民更加团结,有效激活内生动力,逐步实现从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的转变。

赵寄凯把提升内生动力作为本村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关键内容,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本村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基础要务,把产业发展作为本村精准脱贫工作中的根本举措。他召集在外务工的有识之士回乡献策献力,邀请中南民大的专家团队为铁厂溪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在赵寄凯的带领下,铁厂溪村小河沟公路加宽,咸来高速板桥收费站出口至248省道万福山庄的旅游路(黄家湾公路)纳入规划设计,并已挖通部分路基,全线贯通后大大缩短铁厂溪、板桥、界坪、黄木坨四个村到县城的距离,村民出行更加便利;水源地整治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全村154户49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治理灌溉水渠,有力解决因水渠缺口漏水而造成粮食减产难题;深入挖掘保护铁厂溪村民族文化,鼓励村民开展特色民居改造,探索生态旅游发展路径;围绕打造中医药康养基地的发展目标,先后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药材种植合作社、林木种植合作社、箬叶收购合作社、蜂蜜合作社;与湖北沃硒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发展50亩大棚蔬菜、建设杆栏式建筑活态博物馆;与唐崖白茶科技(湖北)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发展50亩白茶育苗基地……6个村民小组150余户500余人,吃上“生态饭”指日可期。

七、李一奎  鹤峰县下坪乡二等岩村村民 鹤峰县委宣传部推荐  乐于助人

李一奎,男,2003年2月出生,共青团员,住鹤峰县下坪乡二等岩村。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级起,在下坪乡留驾小学住校学习。他的同学王振出生在相邻的下坪乡堰坪村,六七个月大时,不幸检查出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最终导致瘫痪。七岁那年,母亲为他做了个简易板凳,把他送到下坪乡留驾小学上一年级。每天上学时间,母亲把王振送到教室,放学时,再接回家。校园内,全靠王振自己搬着板凳挪动。

二年级时,王振有了轮椅。当时,他坐个轮椅来上课,同学们都觉得好玩,争着去推。但慢慢地,同学们没有新鲜感了,就都不去推了。李一奎开始也是出于同情,就帮忙推一把,但是随着了解的加深,兴趣爱好相近,友情也就逐渐加深。推着王振到教室、进食堂、回寝室、上厕所、晒太阳、补习功课、锻炼身体,从小学二年级起,李一奎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直至小学毕业。七年级,李一奎和王振进入下坪民族中学。李一奎住校,王振和母亲一起租住在离校门口500米远的民房里。每天早上6时30分,母亲把王振送进校园里。50公斤重的李一奎接过推车,陪伴75公斤重的王振,开始一天的校园生活。

截止2018年,李一奎已陪伴王振走过长达8年的求学之路。在陪伴王振的八年里,李一奎也收获很多:王振把他当亲兄弟对待,收获了真挚的友谊;王妈妈拿他当亲儿子看待,收获了难得的亲情;把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的事情做到了,收获了一种做事持之以恒的信念……没有义务却披肝沥胆,没有血脉却骨肉相连,八年如一日,这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完成的壮举,李一奎也从刚开始的稚嫩孩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他骨子里印着的淳朴和善良将陪伴他不断前进。李一奎八年来长期帮助残疾同学王振的事迹于2018年7月20日在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引来数万网友点赞,其事迹被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八、向荣  中共恩施州委党校三级教授,教学管理组长  中共恩施州委党校推荐  敬业奉献

向荣,男,195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共恩施州委党校三级教授。向荣同志从事干部教育38年,潜心钻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潜心钻研教学专题,开发了经济学专题80余个,并在校内外讲授专题课千余场次。曾多次荣获省、州党校系统教学优秀奖。

自2003年评为教授以后,仍然潜心学问,辛勤耕耘,一直致力于经济学理论研究、恩施州经济发展应用等研究,全面系统地探索如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武陵山区人口战略发展等相关问题。出版了3本专著,在国家、省、地、市级刊物上公开发表经济研究方面的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和州级课题1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被州委书记等州领导签批采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向荣同志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考虑到学校教学管理职数有限,主动提出把学员管理处处长职务让出来给年轻人。作为党校教学科研的带头人,年轻教师的领路人,把教学改革、科研改革与党校各专业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出台了党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新办法,科研改革的新举措,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顾全大局、甘于奉献。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