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字图轴鸥洋、杨之光作品(天津博物馆藏)
矿山新兵图轴杨之光作品(天津博物馆藏)
挖山不止王迎春、杨力舟作品
18日,《墨道无间——中国人物画研究展(1970-1985)》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王迎春、石齐、卢沉、刘柏荣、杨力舟、杨之光等16位著名艺术家的125件作品及手稿,它们全部创作于1970—1985年,展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水墨人物画这一艺术发展进程中重要年代的代表作品。
该展将持续至10月21日,观众可免费观展。
全部展品保险额高达2亿元
展览策展人、武汉美术馆艺术总监高小林透露,此次展出的125幅作品保险额高达2亿元。如鸥洋、杨之光创作的《激扬文字》,作为领袖人物典型代表作,其市场估值已逾2000万元。
筹划展览时,武汉美术馆原本想收藏刘柏荣的《我爱这一行》等两幅作品,结果询价高达500万元,高小林感叹:“这还不是原作,是画家后来重绘的作品。”
另一位画家石齐,则因作品大量被王健林收藏,身价暴涨,此次展出的他创作于1973年的作品《迎春》、《一年之计图》,于细微处见真章,备受关注。“黄色的迎春花,顶着大红鸡冠的鸡群,身着艳丽服装的农妇,这幅画里有家、有国、有美好生活,代表着那个年代的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很容易和时代发生共振。”出生于1979年的央美博导黄小峰特意来到武汉,观看这些曾经出现在他的小学课本里的名作。“当我走进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感的空间里,好像步入图像的历史、艺术的历史,是久违了的观展体验。”
当天来汉出席开幕式的王迎春、杨力舟夫妇,参展作品有《黄河在咆哮》以及反映大寨人战天斗地的《挖山不止》。曾经为创作《挖山不止》在大寨村生活一年多的两位老艺术家,眼下正在为“一带一路”创作主题作品,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上的音乐、艺术交流。他们认为,今天的观众应该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模式,既非苏联的,也非西方的,而是用现代形式诠释中国绘画语言,是真正代表中国的艺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画中人物很多都是当年“网红”
“要论七八十年代人物画的影响力,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可排第一。”高小林说,这幅画里的女矿工,在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心目中,是个超级美女。“它的画法和选材有故事有创新。有着灿烂笑容的女矿工,其丈夫也是一位矿工,因为工伤去世,她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戴上安全帽,去完成丈夫的遗愿。这幅画出来后,大家第一次发现,现代中国人物画可以这样画。”
另一幅作品《坚持不懈》的作者刘柏荣现居武汉,他根据知青题材创作的《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曾红极一时,被复制成几十万册宣传画,散布全国各地。《坚持不懈》以工、农、兵坚持学习为主题,形象刻画生动,可惜原作遗失,此次展出的作品为刘柏荣1973年重绘,参加了当年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翌年就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大型的独幅画册出版,火遍全国。据透露,《坚持不懈》也是《人民日报》第一幅彩色印刷刊登的作品。
此外,还有梁岩的作品《申请入党》,发表时也曾引起巨大的轰动,“可以和今日的‘网红’媲美,随处可见。”高小林说。
进入艺术史的作品首现同一展馆
高小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此次来汉展出的125幅作品分别来自全国8家美术馆,其中6家是全国重点美术馆,“这些作品绝大部分为进入艺术史的作品,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借出来,让它们首次出现在同一个展馆里,史无前例,是个奇迹。”
高小林说,这些新中国美术学院培养出的第一代中国人物画家,如杨之光、鸥洋、卢沉、周思聪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徐悲鸿、蒋兆和,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底,深厚的人物造型功力和单纯真挚的情感表达。他们以写实、写意、写生活为三大特色,形成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新高峰,成为时代记录者和开拓者,为后来的中国人物画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小林至今还记得1973年,他在北京“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首次看到这些作品时的激动心情。“我甚至还能想起《申请入党》那幅画挂在什么位置,我希望今天的观众在遥望这些昨日星辰时,内心仍被深深触动。”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周满珍通讯员李霞
原链接:http://zy.cnhubei.com/dongxiang/urha0mX100
实习编辑:向静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