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易地扶贫搬迁纪实:“搬”来幸福新生活

2018-09-16 11:34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8月30日在十堰召开。现场会通报,2018年度搬迁任务在1万人以上的10个县(市、区)中,宣恩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主体完工率排名全省第一。

每个安置小区有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标准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一个便民超市、一户一块菜地,确保贫困户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宣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6”模式广受好评。

近年来,宣恩成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2803人,占易迁户91%。调查表明,贫困户搬迁后,就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提档升级,“搬”来了幸福新生活。

从“不愿搬”到“快点搬”

“看到屋,走到哭,水苦涩,土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是山区贫困县宣恩的真实写照。搬出大山,成了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平地少,交通不便,选址太难,配套不易等多种矛盾交织、各类风险并存,工作难度大。

64岁的张碧生是椒园镇石家沟村人,尽管木屋破败,可要搬迁到集镇上,他坚决不同意。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您到安置小区看一看,问一问住那儿的人,再决定行不?”

小区繁花似锦、楼房宽敞明亮,新居水电已通,每户还分有菜地……张碧生趁着赶集去瞧了瞧。这一瞧,他彻底放了心。“政府把最好的地方给我们住,当然要搬!”

张碧生的这句话,正是宣恩县在易迁中解决“搬到哪”的核心理念——把最好的地方给老百姓住。

在县委、县政府的搬迁地图上,星星点点圈出了每个安置小区的位置。这些位置都符合“五靠近”原则:靠近县城和集镇、靠近中心村、靠近景区、靠近工业园区、靠近福利院。每个易迁点都由县规划办详细调研,避开滑坡带,交通出行方便,水、电、气、光纤同时配套。

9月5日下午3点,一辆公交车停在椒园镇二期易迁安置小区门前,老人刘金山带着放学的孙女一块下车。“搬来了确实方便!”以前为了接送孙子上学,老人每年要花2000元包车,如今省下了这笔交通费,他十分高兴。

安心、放心、舒心的易迁安置小区,使贫困群众改变了“故土难离”的观念。宣恩趁势建立“绿色通道”,强化督办机制、县领导包保机制,易迁安置快速推进。

从“庄稼汉”到“车间工”

9月6日,在甘溪村易迁小区的扶贫微工厂里,42岁的易迁户彭泽真端坐在工作台前,麻利地组装电子零件,不到2分钟,一个器件完成。“每天我可以组装400个左右,最多能挣120元,一个月下来有3000多元,如果全勤,还有奖金。”彭泽真说。

扶贫微工厂建在一楼,彭家住在5楼,“楼下上班,楼上生活,实在方便,再也不用出去漂泊打工。”

除了电子器件的微工厂,还有服装加工车间。易迁户龙江元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服装订单太多,他经常加班。

如今,设在安置小区的微工厂,宣恩有136个,2725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有了产业保障,才能长效脱贫。”县扶贫办副主任方应鹏介绍,该县通过以奖代补、资金入股、资产折股等举措,与企业联姻办扶贫微工厂、与景区联手做旅游服务、与社区联合开服务公司,努力实现产业管长远的目标。

从“村里人”到“城里人”

8月1日,晓关侗族乡张官村易迁安置点,22户易迁户在新家摆起“合拢宴”庆祝乔迁,这是侗家最高规格的庆祝仪式。“吃了这顿饭,从今往后都要换个新活法,也和城里人一样了!”因房屋失修而搬迁的杨刚这样说道。

从深山老林、峡谷深涧搬进安置区,从土坯房搬进新楼房,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朝八晚五按时上下班,大批易迁户悄然开启了“新活法”。

蔡家坳安置区22名小学生下午4点放学后,在爱心学堂欢天喜地。安置区主任郭燕每天为他们辅导完作业后,陪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杨顺奉老人儿子在外打工,孙女一直性格孤僻。自从有了爱心学堂,孙女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也明显好起来,杨顺奉说“比吃肉喝酒还舒服”。

水田坝安置区的曾广念老人连浴室冷热水都不会调。小区修建爱心澡堂,有防滑垫、防护栏、呼叫器,水是恒温,全天开放。如今,老年人在爱心澡堂里放心洗澡。

超市、广场、公园、医疗室……九间店村因为易迁变身成为社区,共容纳埃山村、盘古庙村、麻柳塘村305人。社区党支部成立舞蹈队、腰鼓队、连厢队,一到晚上,社区的广场就成了欢乐的海洋。“进城有房住,进城有事做;一家成大家,互帮又互助;进城有书读,进城有医务;国家有帮扶,小康能同步。”这首由省书法家协会孙万心写在甘溪安置小区墙上的《进城幸福歌》,正是贫困群众生活变迁的现实写照。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刘畅 通讯员刘亚丽

http://news.cnhubei.com/xw/hb/es/201809/t4164776.shtml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