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晚,借助有着亚洲最大“地球哨兵”之称的1.2米口径近地天体望远镜,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在盱眙观测基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
“2009ES的轨道与火星轨道距离最近时仅有0.0012个天文单位(18万公里),极易受到火星引力摄动而发生变轨,可能离地球越来越远,也可能直接冲向地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赵海斌说,一些毫无征兆的小行星突袭地球事件,往往就是因为受到了火星或木星的引力摄动。
落户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1.2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望远镜,在国际小行星观测设备中占有重要席位,观测数据连续两年排名世界前五、亚洲第一。7日晚,这位“地球哨兵”再次显现威力。
“地球哨兵”捕获的一张张黑白星空照片,在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枯燥,却被观测人员当做至宝一样细细研究。“找到了!”突然,赵海斌从座位上直接跳了起来,“就是它!”指着电脑上图片中央划过的小竖条轨迹,赵海斌说:“这家伙跑得挺快啊。”
据了解,2009ES是美国亚利桑那州莱蒙山巡天计划于2009年发现的。此前,全球已有8个台站曾观测到它,而7日晚则是我国天文学家第一次追踪到这颗“危险分子”。
太空小型天体与地球的碰撞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每秒钟都会有大量来自太空的微小颗粒冲进大气层。而体积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更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即体积越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直径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约1亿年一次,直径1公里以上的大约50万年一次,直径140米以上的5000年—1万年一次。
天文学家认为,虽然这是小概率事件,但并不能因此低估小行星体对地球的冲撞。为避免天体袭击地球,人类已经在加强全球联测、预警机制的建设以防患于未然。
来源:恩施晚报
(责任编辑 郜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