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通讯员 向鸿)“山险壑深行道难,吃盐全凭烧木炭;少壮文盲守薄田,缺水少衣无文钱,十有八九光棍汉,辣椒合渣算过年;送子求学梦不圆,祖孙数代好心寒。”这是一首流传100多年的渔山民谣,也是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2015年,鹤峰县委政法委派第一书记进驻渔山。从此,渔山村历史性的蜕变之路拉开了序幕。
建强“堡垒”
2015年秋,王远涛到渔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第一天起,就坚持吃住在村里,走访在农家,一驻就是20多天不下山。通过走访调查,王远涛决定从“提升素质,建强‘堡垒’”入手,用基层党的建设撬动脱贫攻坚。
他积极申请上级投入资金18万元,对村委会办公楼房进行了改修和扩建。同时,还和村支部书记饶以明一起,狠抓“两学一做”教育,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有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无职党员定岗明责,各尽其能,让该村的“战斗保垒”作用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他的带动和引导下,全村22名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扭成一股绳。党支部一班人团结一致,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往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也很快得到了明显好转。
同时,该村认真开展“最美渔山人”“最佳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看齐。
促民致富
渔山村山地资源丰富。王远涛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组织村民外出学习邬阳乡“全域有机”经验,引进茶叶龙头企业 鑫农公司到渔山村办分厂,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两家,从产供销上立体解决茶叶“加工销售难”问题。目前,该村茶叶已由原来450亩左右,发展到792亩,茶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6%,其中可采摘的680亩已开始进行有机茶转换,今年该村茶叶产业为民增收100万元。
近几年来,王远涛与村级“两委”干部一起,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打造中蜂养殖基地。2017年该村引进中蜂养殖“1528”模式,动员17户贫困户积极参与中蜂养殖,使中蜂总量超过350群,每年可直接给村民带来2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该村还成立了鹤峰县萌开源中蜂专业合作社,鹤峰县饶氏兄弟黄牛养殖家庭农场,为大力发展养殖业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
同时,王远涛争取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近几年来,该村在退耕还林、长防工程、绿满荆楚等项目中共造林4072亩,加上申报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助,直接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80多万元。
为民解难
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入学难、看病难,这是长期困扰渔山村群众的五大难。
为了解决行路难,王远涛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落实整村推进项目的基础上,又多方筹措资金,三年来新建砂石路25.3公里,已硬化道路18.3公里,5.8公里入户道路正在硬化中,使该村公路通组率达100%,入户率达99.8%。该村长期饮水困难,村民有苦难言。王远涛申请各级水利部门的支持,新建水池9口、建设水厂2个、铺设管网11公里、新修沟渠2条合计1.2公里,使全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
该村一组67岁贫困户刘海成是低保贫困户,以前的住房属于危房,但却无钱修葺。王远涛为其向上协调建房资金6万元,建起了75平方米房屋,现已住进新居。这是王远涛解决群众住房难的一个缩影。王远涛通过多方争取,对全村符合搬迁和危房改造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计划,使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纳入易地搬迁,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危房改造计划。王远涛还为该村45名学龄儿童申请助学补助金12.5万元,解决了群众的入学难。
由于该村山大人稀,村民很少去县医院看病。王远涛多方协调,于2017年5月26日协调州中心医院、县中心医院安排17名专家一同前往渔山村开展义诊活动。也是在今年的6月,一个崭新的标准化的卫生室已出现在了渔山村,村民们看病难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
王远涛作为渔山村第一书记,一心为民,服务百姓,用无声的行动,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当地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