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满眼黄金。
玉米地里,他右手掰玉米,左手肘夹着三个颗粒饱满的玉米,歪斜的身影与正常人显得不同,动作也慢上半拍,满脸的汗水顺着他的下巴滑,滴入脚下泥土里。这就是身残志坚仍不服输的朱金龙,努力奔脱贫。
朱金龙是恩施市鸦鹊水村村民,因伤左手三级肢体残疾。一家三口,妻子李泽莲为先天性多重一级残疾,聋哑人,他们小巧玲珑的女儿,也是先天性耳聋,属一级残疾。
“他们家是村里典型的残疾贫困家庭。”8月31日,恩施市人社局驻村扶贫干部介绍,“但这家人奔脱贫的劲头很足。”
“不怕苦,不畏难”
邻居们说起朱金龙:他挖煤矿、炸石头、干农活,什么来钱,就干什么。15年来,家庭的重担都是他一个人扛。
2011年,朱金龙在石场上炸石头,飞溅的石头砸断了他的左手,飞来的横祸一度使这个男人夜里淌过无数次泪水,想着以后的日子更艰难了。
2014年,朱金龙家庭因残致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朱金龙一家人挤在已经裂缝的篱笆墙屋里,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经鉴定已属危房。
恰逢政府推行危房改造扶贫政策,结对帮扶责任人也鼓励他搞建设,当时他毫无积蓄,但为了让残疾的妻子和女儿能住上宽敞干净的房子,他找邻里亲朋东拼西凑筹集了6万余元,政府补贴8000元,修建起了120平米的崭新平房,一家子生活渐渐也有了起色。
“宁受苦,不受穷”
这是朱金龙对恩施市人社局驻村工作队人员常说的话。
2018年初,恩施市人社局驻村工作队结合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给他制定了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的增收方案,并宣传“以奖代补”政策激发他干事创业的热情。
今年,他搞的动静有点“大”:自己的地不够种,还种了邻居4亩地,共种了7亩玉米,1亩红薯,1亩土豆,另外种了2亩土烟,养了13头肥猪,3头母猪,还下了16个猪崽。每天夫妻二人在地里、猪圈里起早摸黑的忙活,预计年增收2万元。
驻村组工作人员经常入户到他家关心他的家庭生活状况和生产发展情况,他说:“眼看着满满的收成,我和妻子有着使不完的干劲儿”。
如今,依靠向家湾至魏家湾的通畅工程,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直接到朱金龙家门口,朱金龙更是兴奋地直接拿出才卖3头肥猪的钱买了一辆价值2000元的电动三轮车。他欣喜地说:“以后有点时令水果蔬菜拉到集市上卖,也能挣不少补贴家用”。
来源:湖北日报 通讯员 陈锐
http://zy.cnhubei.com/dongxiang/uUpzJEH100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