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利川市谋道镇兴隆村千余亩猕猴桃长势喜人。步入已挂果的猕猴桃园里,村支书肖建奎喜上眉梢:“今年天干,要是没有黄教授的悉心指导,这片猕猴桃不知能不能挂果呢!”
肖建奎嘴里的黄教授是中科院猕猴桃领域著名专家黄仁煌。黄仁煌退休后,连续两年利用避暑的机会,在利川免费教授猕猴桃种植技术,目前已累计支持谋道镇发展红心猕猴桃2000余亩,农民亲切地称他为“猕猴桃教授”。据测算,这些猕猴桃进入丰产期后,可帮助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利川是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每年都会迎来几十万“候鸟”大军,其中不乏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堪称一座人才宝库。据不完全统计,仅苏马荡的避暑者中,来自武汉、重庆等大城市的副教授职称以上高级知识分子就有300余名。在该市休闲度假超过两个月的高层次人才有3000余名。
2017年,利川尝试从避暑“候鸟”人群中引进人才志愿者,弥补地方高层次人才不足,将其作为重要课题研究部署。
今年5月,利川发布《关于征集“候鸟型”人才的通告》,诚邀新型工业、城市规划、现代农业、教育、卫生、科技、旅游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在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同时,能够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对口支援等方式,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迄今,利川市人才办在各避暑聚居点建起12个“候鸟人才工作站”,在数据库登记的“候鸟型”人才超过500名。今年夏天,在聘的“候鸟型”人才中,有100多名利用各自优势,开展帮教、扶贫等活动120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50多条。
健全机制,服务“候鸟”。利川出台柔性引才工作机制,开展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活动,组织“候鸟型”人才参与该市各类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善“候鸟型”人才待遇、权益保障等机制,同时加强对各单位落实情况的督查,强化工作年度考核,以实现与“候鸟型”人才的常态化、长期化合作,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利川市从生活服务、景区游览、酒店入住、度假房购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大量“候鸟型”人才,并将按照社会需求与个人志趣、专业特长相结合的原则,由相关部门对接联系并提供良好环境,让更多“候鸟型”人才为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利川献策出力。
相关链接:所谓“候鸟型”人才,是指到一个地方季节性休养、生活、旅游,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不改变原有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等方式,自愿为暂住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秦卫飞 通讯员陈晓莉)
责任编辑:谭晓慧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