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发刚
一、珍惜“土家族女儿会文化之乡”这块金子招牌。
作为土家族人尤其是作为一个热爱土家族文化的人士,非常高兴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的习俗能够得到发扬光大。“女儿会文化之乡”的命名授牌就是这种发扬光大的标志性事件。
我向来推崇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工作要着眼民间,注重基层,尤其要跳出纯学术理论研究的圈子,对民间文化养源疏流,培土浇水,通过活动开展让民间文化之花烂漫起来。省民协在省文联的指导下,通过寻找和建立民俗文化之乡的活动,将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无疑地起到了引领作用,对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具有非常能动力量的推进。
这次女儿会文化之乡的调查、论证与命名的过程,省级专家学者与基层文化工作者,省级社团组织与基层组织达成一种交融性互动,也为土家族女儿会更好的传承、更好地发展创造了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这既是一次总结,又是一次展望。省专家组关于土家女儿会“历史有渊源,民间有传统,政府有规划,措施有实效”的评点,高度一致地确认恩施市为“土家女儿会文化之乡”,是对恩施市几十年来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土家女儿会”这一民族节日所做的不懈工作的肯定,牌子来得不容易,要看重这个称号,要珍惜,要自信自豪。这是我所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是里程碑意义的事情的理由。
二、对于民俗事象特别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民俗节日,如土家女儿会、摆手舞、牛王节等,要研究与传承发展并重。
为了达成这种并重效果,专家学者与基层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有一种比较明确地分工。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专家学者在 田野调查和学术考证的基础上,从民族学、民俗学以及社会学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座的有长期深入关注和研究土家文化的资深专家如向柏松、蔡靖泉、林继富、鄢维新等,他们对土家族有感情,研究有成果。如林继富教授曾经对女儿会阐发的“女儿会的属性、女儿会的产生、女儿会的功能、女儿会的走向”四个问题,迄今为止,我以为可以作为土家女儿会的传承发展的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撑。
土家女儿会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民族节日。他在阐述“走向”中说:土家女儿会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乡村文化空间,这是一种传统女儿会的文化空间,现在进入城市以后的文化空间,更多的是要承继女儿会文化基因的空间。既要拓展移植过来的城市女儿会文化空间,又要维护和发展乡村女儿会的文化空间。
传承发展土家女儿会文化,不要忽视它固有的文化内核,文化基因。我们不要把这种基因神秘化,土家女儿会的基因核心是一个“情”字,为了追求一种爱和美,是为少男少女提供寻觅、交往及感情培植联络的空间。这种基因是在过去恩施交通闭塞和土家族个性开放的条件下形成的。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还有没有培植交流空间的需求呢?因为青年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现在他们依然有交流空间“窄”的一面。城市女儿会的兴起与发展就相应开始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基层组织和文化工作者,则应多在传承发展上下功夫,在专家已经研究出女儿会的生命意义、女儿会形成的基因等成果指导下去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形式传承到精神传承发展还有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因为土家女儿会的传承发展绝不仅仅局限在唱之跳之,热之闹之。不能把每年的土家女儿会举办当一件行政任务来完成。要创造新的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的机会,我们要带着一种情感来设计,来组织,要热血沸腾。我相信,当年的薛乡士准许女儿“理头上妆,相约上街,赶场一日”,是在外“考察”回乡产生了一种激情支撑下,经过认真“决策”的反传统的决定。这在当时是一种很伟大的行为。我们基层组织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依然要有这种胆略和激情。
三、不要把传承发展的实际工作搞得学究化。一定要服务于青年交往,服务于文化传播,服务于经贸活动。
我们的工作在基层,传承发展土家女儿会文化涉及到每一个社会的人。土家女儿会牵动的不仅仅是少男少女,还有父母兄弟。现在已经不需要在土家族女儿会的诸如源流、民族属性上去争论不休。学界可以研究不止,基层不要争论不休。不要把传承发展的实际工作搞得学究化。一定要服务于青年交往,服务于文化传播,服务于经贸活动。
土家女儿会是婚恋习俗,但不是这种习俗的全部,只是婚恋习俗中男女相互寻觅、交往相识相爱的阶段。婚恋习俗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社会习俗、经贸交往共存的活动。它是整个土家族地区男女自由交往、婚恋自由度较高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形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古往今来,这种习俗渐播渐远,不再是石窑和大山顶独有的特殊习俗。
这种大环境在古时候的表现是:“地处万山丛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迂,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这个“奸淫”不是今天的意义,而是一种试情、逗情、调情的代名词,因此不野蛮,不粗俗。它有自身的生命意义内涵,这就是历史大环境,大背景。有了这种分析,红土石窑的“十个棚”是相邀上街,赶场一日,“中意者嫣然一笑”式的以歌为媒,土家族地区的“下了杭州到苏州,买条丝巾姐收留,白日不许姐擦汗,夜晚不许姐搓头,相送情姐洗忧愁”,“思郎想郎门前站,眼泪流了千千万,掉到地下检不起,一颗一颗用线穿,情哥哥回来给他看”式的相思表白,都是这种直露开放的情愫,我们大山顶石窑女儿会的原生地姑娘月半节回娘家依然有幽会往日相好的习俗,人们并不用传统的道德观念去苛求,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土家女儿会演变到今天,它已不是哪一个民族的习俗,哪一个民族的节日,已经是多民族共享的。所以女儿会既保持着民族烙印,又具有地域特色。已成为土家族地区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四、我们要向专家学者们致敬,向基层组织的干部和文化工作者们致敬。
这次参加会议的向柏松、林继富、鄢维新、蔡靖泉等几位学者、教授,对土家文化情有独钟,研究独到,是我们土家族的文化导师和朋友,又当导师,又当朋友,是一种文化境界,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他们做到了。还有已经过世的张正明,张良皋两位大学者也特别对土家族文化有感情。
举一个例子:十多年前在湖北民族学院召开全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讨会,湘西的一些与会者在大会安排节目之外跳上台去表演,我就不太满意,在当时主办者的鼓动下,我也跳上去唱了两段五句子情歌。后一段是:“妹娃儿住在对门岩,天阴下雨我要来,我把鞋子倒穿起,只见人去不见来,神仙下凡也难猜。”时任湖北社科院副院长张正明先生回到鄂西宾馆下车时激动地对我说:“太精彩了!怎么搞出一个倒穿鞋呢?”充满激情、充满感情。或许,我与张正明先生交往就是由这首歌开始。我非常崇敬他。他在这次会上发表了几分钟的即席发言《零思碎语论土家》,恰恰成为这个时期研究土家文化的一篇宏论。
我们要向专家学习,也希望专家把我们这里作研究基地,采风基地,同时也是业余时间的休闲地。
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把文化工作搞好,也要善于同领导交朋友,不能排斥。领导既负有领导文化的责任,也有欣赏文化、享受文化的情趣,我们有义务让领导了解文化,支持文化工作。我依然举个例子。
在我们恩施任过州委副书记的戴贵洲,读了我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欣赏》后,说:“田发刚,土家族的情歌好,我那家乡的情歌也好,我给你顺来一首,比一比:
叫声姐儿你莫恶,我是跳蚤三只脚,
黑哒钻到你被窝里,咬得你一夜睡不着。
叫声哥哥你莫恶,你是跳蚤我有药。
把你泡在药水里,叫你从头轻到脚。
这是一首非常多情含蓄,风趣幽默的民歌。
我当时就深深地记住了,也与戴贵洲成了可以自由交谈的朋友。
于是我今天送给大家一本《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欣赏》,这本书与女儿会有密切关联。
最后我给大家送上文化大家的两段话。一段是我国著名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乌丙安说:非遗不能非常遗憾,可以在文化空间世代传播,也可以在时间空间中世代相传,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感。
我想,我们对女儿会要有敬畏感。要让它世世代代传播下去。
我州知名文化学者蔡元亨说:女儿会是民族文化对婚恋价值的维护和喜爱,它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是人性美好的记录,美好多,美满也多。
美是不会老的,女儿会也不会老。
来源:新浪博客 田发刚
见习编辑:董晶菁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