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沦陷前,我父亲随‘湖北联中’撤到宣恩读初中,后到建始读高中。鄂西人养育了父亲及那一批学生,他们终身感恩鄂西人。”
湖北联合中学建立八十周年之际,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之女、武汉市第十四中学退休教师张眺,向记者深情讲述其父在“湖北联中”求学往事及浓厚的恩施情结。
晚年张良皋,湖北日报资料图片
“湖北联中”育英才
抗战期间,中国西南一隅的那所“西南联大”闻名遐迩、青史永垂,湖北深山中的这所“湖北联中”,虽留名青史,却鲜为人知。
江汉大学教授、退休后不懈追溯“湖北联中”历史的王立介绍,80年前,武汉沦陷前夕,为保存湖北教育基础,为抗战培养人才,湖北省政府将全省47所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组建为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迁往鄂西鄂北办学,其中20多联中分校迁往恩施各县。
万千学子“誓死不当亡国奴”,跟随联中各分校西迁,少年张良皋即是其中一员。张良皋曾回忆,1938年10月初,日寇大军压境,他随武汉三万中学子弟,随校西迁。船行很慢,因为船旁拖带一艘载满难民和学生的趸船。航行中时有空袭警报。10月25日,武汉沦陷。他们在宜昌闻知消息,无不锥心泣血。
在“湖北联中”的4年里,张良皋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张眺曾听父亲讲过,抗战期间,物资匮乏,条件异常艰苦,师生们在当地百姓帮助下渡过难关。学校还请来最好的老师,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连音乐、体育等由湖北名师执教。在那种时局下,父亲异常珍惜读书机会,下决心努力学习,将来用知识报效祖国。
“‘湖北联中’给父亲一辈的‘童子功’,使他们日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张眺说。
晚年张良皋,湖北日报资料图片
用专业知识回报恩施
张良皋生前头衔很多,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国家一级建筑师、红学家、诗人、抗日战争老兵等,“湖北联中”校友的身份他很看重。
“恩施人用他们瘦弱的身体,仁爱淳朴之心,养育了我们”,张良皋曾说。他还写下《答鄂西父老》诗作:少年曾饮清江水,长忆深恩到白头。
因为这段求学经历,张良皋对鄂西的山水充满感情,他潜心研究鄂西地理、人文、环境、历史等,不断向世界介绍鄂西。他两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以研究、保护、利用土家吊脚楼,他的专著《土家吊脚楼》被吴良镛院士誉为“开了一个富矿”。由于对土家吊脚楼的研究成就,他曾荣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其专著《武陵土家》《匠学七说》《巴史别观》等,几乎也都与鄂西有关。
张良皋还是巴楚建筑文化缔造者,很早就对宣恩彭家寨等村落进行调研,提出保护意见。如今,已有多处土家寨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彭家寨还建了《张良皋纪念馆》。
恩施风光,网络图片
目前,恩施大峡谷、腾龙洞、黄金洞等景点,成为旅游热门地,唐崖土司已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与张良皋的调查研究及极力推介分不开。1984年,张良皋与当地人武部一道花3天时间,把腾龙洞干洞游了一遍。回武汉后,查阅大量资料,写下《利川腾龙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文章刊载后掀起一股探测腾龙洞的热潮。
几十年来,张良皋用专业知识回报着恩施父老。从1983年第一次重返恩施至2015年去世,张良皋回恩施30次。直到重病前一个月,老人家以92岁高龄,还到鹤峰参加了容美土司文化的研讨。
张眺说,她退休后几次陪同父亲去恩施,深切体会到父亲与恩施人民的深情。父亲每次从恩施归来,都是神采飞扬。腾龙洞附近的村民,父亲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没见到的要打听一下,最近他们是否安好。恩施人民对父亲也很敬重。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海冰
http://zy.cnhubei.com/dongxiang/u8xLbTm100
责任编辑:朱晓涵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