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问好、一杯热茶、一餐便饭,在以前,对于宣恩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驻珠山镇卸甲坝村“尖刀班”班长向奋来说,是奢望。
“记得刚驻村的时候,我们都是自带面包和水入户走访,经常晚上回来才能吃上饭。”
卸甲坝村为城郊村,距县城4.5公里,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磨出感情!这个由宣恩县检验检测中心、县石油公司,珠山镇村镇中心、镇文体广电中心、镇财政所和卸甲坝村支“两委”6个单位12人联合组成的“尖刀班”,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用5个多月时间下足“绣花”功夫,决胜精准脱贫,获得群众认可。
7月30日,“尖刀班”在查看安全饮水补短板工程管道铺设进度。(刘玉池 摄)
这是董兴国远嫁四川的女儿董亚玲给梁发田发来的微信。21年前,董兴国的大儿子被判无期徒刑。自从大儿子进了监狱、小儿子在厦门安家后,夫妇俩对生活失去信心,院坝杂草丛生,房子年久失修。
“尖刀班”进驻后,经过前期走访摸排,决定对董兴国家实施危房改造。可每次“尖刀班”上门,老两口都闭门不见。
“老董因经济困难,长期没去探望大儿子。”6月27日,在“尖刀班”集体会诊危房改造会上,梁发田说了他的想法,“我们向镇指挥部请示,看能否带老两口去襄阳某监狱探望他大儿子,解开他的心结。”
经联系,监狱很快安排了探监时间。7月18日,在梁发田陪同下,董兴国夫妇在襄阳某监狱见到了儿子。
回家后,董兴国主动筹资3万元,积极配合危房改造。“驻村扶贫干部对我们家是真好。”看到自家房屋改造一新,老两口打心底里感谢“尖刀班”成员。
卸甲坝村十一组石瑞足今年37岁,留着一头长发,哥哥石瑞元40岁,兄弟俩至今未娶。早年因家庭不和,父亲跟石瑞足一个户口,母亲跟石瑞元一个户口,哥哥住父辈修的木房子,弟弟住2009年政府为其修建的砖瓦房。
家里乱七八糟,院子里长满杂草,两年前厕所垮塌后一直未建,连个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尖刀班”帮扶干部杨昌武第一次去石家,就被臭气熏了出来。
州脱贫攻坚指挥部“一号令”明确要求:人居环境整治到村到户。如何说服石家进行环境整治,成了“尖刀班”最头疼的事。
石瑞足年轻时因车祸导致头部受重创,石瑞元和父母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精神障碍,无法很好地与他们交流,导致石家的居住环境得不到改善。
7月18日,杨昌武又到石家走访。
好不容易抓住石瑞足愿意交流的机会,杨昌武领着他到县城理发。取得石瑞足的信任后,杨昌武迅速通知“尖刀班”队员择机改造石瑞足家的环境。
理发后的石瑞足精神抖擞,阳光了许多,同村人看到后都夸他是帅小伙。
石瑞足终于同意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
“从7月19日动工到现在,8天时间,他们家完全变了样。”梁发田长舒一口气,“最难啃的硬骨头啃下了,全村11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7月底全部完工。”
卸甲坝村特色民居
卸甲坝村四组新修组级公路要占用龙某的两分地,“尖刀班”多次上门做工作,龙某就是不答应。
“四组的路搞不成了。”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5月11日,正当“尖刀班”一筹莫展时,68岁的符胜益主动找到向奋:“我的地跟他的地挨着的,你们看公路能不能改线。”
“老符,改线是可以,但是占地没有补偿呢!”
符胜益当场表态:
符胜益是村里第一个主动让地的村民。2015年10月,卸甲坝村被纳入城区规划范围,根据土地性质,每亩土地将补偿3万元至6万元。卸甲坝的地,寸土寸金。
按照基础设施提升要求,该村将新建改建公路8.5公里、新建水池3口,需占地约70亩,然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占地没有任何补偿。
“按照平均5万元一亩计算,70多亩土地要值350余万元,村民对扶贫的支持力度让我们很感动。”向奋介绍,通过召开小组会、院落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少村民自愿无偿出让土地修建道路、水池。
来源:恩施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bxIzvN4CDe2jpKDIAnHuLQ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