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五峰山上的原湖北省教育学院(后升格为国立师范学院),现已拆除建成停车场。
(记者 黎袁媛 摄)
刘世鉴和身后的泡桐树一起见证着那段历史。
(记者 李锟 摄)
抗战期间,中国的西南有一所“西南联大”青史永垂。而恩施的深山里,曾有一所“湖北联中”却鲜为人知。80年前,武汉沦陷前夕,由湖北省47所中等以上公私立学校组建的“湖北联中”从武汉迁至鄂西、鄂北,其中20所联中分校迁至恩施。这不仅保留了湖北的基础教育,避免了学生被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还改变了偏远地区没有中级教育的状况,让教育的种子薪火相传。
为记录这段历史,作为联中学子后代,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王立教授从退休那一天开始,便执着地追溯,不懈地寻访。
难忘联中
那段历史,在王立的心中贮存了整整一个甲子。
湖北联中全称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武汉会战、湖北省政府西迁而由全省47所中等以上公私立学校联合组建的一所省立公费学校。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湖北省政府陈诚主席亲自主持召开全省中等学校战时教育会议,决定设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迁往鄂西鄂北各县继续办学,为抗战建国培养和积蓄人才。于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鄂东、鄂南、江汉平原乃至全省各地万千学子,离开家乡、告别亲人,跟随联中各分校负笈西迁。这些学子,大多为初中生,其中不少是稚气未脱的十三四岁的少年。
这西迁求学的人群中,就有王立的母亲和其他许多亲友。打记事起,她便常听外祖母说起抗战期间逃难避居恩施的往事。罗溪坝、冉大河、屯堡、李家河、三里坝这一个个名字走进她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的亲友重又相聚,联中是他们永远的话题,两岸联中学子说不完的那些人,道不尽的那些事,叙不了的那些情,深深地牵动着王立的心:他们为何这般眷恋联中、他们如何走进联中,他们在联中经历了什么……
王立越来越想走进当年的湖北联中,并渴望了解抗战烽火中前辈们弦歌不辍的深山黉府。退休后,她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这位语言学教授于是开始了早就要做的湖北联中研究,一方面满足好奇心,一方面让世人了解中国抗战史上艰苦卓绝的教育篇章。
当年亲历联中岁月的学子,如今多已进入耄耋之年,如果再不抢救第一手资料,将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紧迫感和责任感驱使着王立记录当年的联中往事。
她找到联中校友会召集人张良皋先生,滚雪球似地找到一个又一个联中学子;她请教马识途先生,了解表伯闻立训、闻立志等亲友在联中地下党的活动情况;她在法国探望读博士的儿子时,利用包月电话,远隔重洋,按照联中校友回忆录上面的电话号码,一个一个地挨个给世界各地的联中校友去电话访谈。
在万物复苏的春日里,在三伏酷暑的烈日下、在暴雨倾盆的浊流中、在秋高气爽的晴空下,在寒风凛冽的飞雪中,王立行走在武汉三镇、北京、上海、重庆、昆明、台北等地的大街小巷,走进一个个联中校友家中。她在老人们的深沉回忆和娓娓讲述中走近了湖北联中。每一位校友都是联中历史的书写者,他们走过的乡镇村寨,他们住过的宅院庙宇,便是一幅“重走联中路”的路线图。2011年,她两度踏着先辈的足迹,从武汉到恩施,重走联中路。
今年,在几位联中老校友的资助下,这部30万字的史实专著《黉府弦歌烽火中——抗战烽火中的湖北联中(1938-1946)》终于出版。
战时青春
“莽莽江汉,自古称雄,亡秦三户建伟功。日月骤暝,烟雾朦胧,抗战建国诞联中。巍巍黉宫,岭叠山重,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这首湖北联中校歌,是中华民族危难之时组建的湖北联中的真实写照。90多岁的谢邦定老先生一见王立便一字不差地吟诵出联中校歌歌词。几十年来,这首校歌深深刻进联中校友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努力奋斗。
他们之中有原武汉市委书记黎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良皋、著名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女)、敦煌艺术研究专家、著名画家万庚育(女)……八载联中,从中走出多少青年才俊,他们之中不乏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享誉世界的作家学者、艺术大师,更多的是海峡两岸教科文卫等各条战线各个层面的栋梁之材 。
许多老人现身回忆过去,讲自己的故事,他们在联中的那段青春,一一在书中复原。
为了躲避战火,联中巴东女高、巴东高商、巴东高工、巴东初中、巴东初工、巴东初农、巴东女职、建始女师等分校几度西迁。辗转于险山恶水之中,湖北联中不仅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损失惨重,更有因疾病或意外长眠于武陵山区或迁校途中的联中师生。
至今联中学子深情怀念联中,这是因为联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了他们一张课桌、一席床铺、一日三餐、一身制服,联中有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激情,有他们的泪水、苦难和艰辛,也有他们的笑声、欢乐和希望。学子们用一首诗描述:包谷合渣席地坐,布衣遮体能御寒。赤脚草鞋不觉苦,操琴对弈且尽欢。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湖北联中不但立足下来而且得以发展。从1941年实施计划教育始,湖北省实现了区有高中、师范、高职,县有初中的中等教育格局。由中等教育的发展而带动了初等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做到了乡镇有中心小学,保有国民小学。而高等教育则由湖北联中当初唯一的一所“农业专科分校”,发展到省立教育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及工学院的兴建,湖北高等教育雏形初现。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医学部、湖北大学就是在这几所省立学院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利川一中93岁的退休教师刘世鉴介绍,当年,他幸运地以本地学生的身份进入“湖北联中”利川初中分校。1945年,刘世鉴顺利进入省立乡村师范学校,为他后来的教师生涯奠定了基础。
为书作序的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教授这样深情地写道:“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到处寻觅抗战老兵,给以奖励并妥善安置,固属应有之举。但也不能忘记在那些国破家亡的岁月,一个个普通中学教师,在偏僻乡村竹篱茅舍中,倾注心血以如此激情感染流亡学生,培养一批又一批保卫与建设祖国的英才。中国不可侮,中国不会亡,老师的讲课仿佛岳母刺字一样,把‘抗日救亡’4个大字永远刻在我们心中,并且成为我们以后大批投笔从戎光复神州的前奏。”
精神长存
“我今天又联系到一个联中学子,老先生终于愿意讲述那段历史!”8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立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
书已出版,可王立的寻访还在继续,对于一个学者而言,亲历者口述历史的价值不言而喻。
至今,她已经访问了100多位联中校友,只可惜如今能够寻访到的校友越来越少。每次打电话给他们,她的心中都忐忑不安。
2015年底,因为一直联系不上联中校友卞友声教授,王立惴惴不安地给卞老的女儿去电话,得知卞老在看过“九三”阅兵的直播后非常兴奋,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没有抢救过来。卞老一直非常关心她的联中研究,却没能看到书的出版,这使王立深感遗憾。
在恩施各县,如今还能见到少数联中遗址。三里坝联中建始高中分校旧址院墙中镶嵌的“湖北联中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建”的校碑还在默默地记忆着当年联中师生迁校的艰辛历程。
当年联中巴东女高分校校舍罗溪坝沈家大屋的原址上,如今是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初级中学。大楼东头墙壁上镶嵌的那座“功德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罗溪坝中学,自1938年湖北省立女子高中迁徙而至始建校至今,已有五十五年的历史。数十年来,万千学子,为学而来,学成而去。昔日学海荡舟,今日社会栋梁。悠悠校史里有他们各自闪光的一页……”1940年秋,巴东女高迁至宣恩冉大河向家大屋,如今残败的向家大屋仍然记述着当年女学生们的青春与激情。
然而,联中遗址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仅在恩施市,至今尚保存有50余处抗战文化遗址。可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其中许多遗址在历史的烟云中湮灭。
在利川一中,只有两株老树见证了那段历史。80年前,省立实验中学初中分校和黄冈中学西迁到至此,合并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利川初中分校”。后来学校建筑几经重建修葺,当年“联中”建筑已经不复存在。
当年屯堡新街的联中恩施女高分校已淹于水下。
建在五峰山上的原湖北省教育学院(后升格为国立师范学院),虽然整体形制完好,可由于年久失修,已被拆除,变成了停车场。
“遗址只有挂牌成为文保单位才能获得一定资金。但是,由于这些遗址大多为土木建筑,多年以来年久失修,绝大部分已经垮塌,难以作为文物保护。”州文体新广局文物科科长杨善文表示。
物质不再,精神长存。1938年西迁路上那轮中秋明月,至今深深地印在联中学子的心中。那不屈不挠、弦歌不辍的联中精神也感召着现在的年轻人。
也许是受联中故事的影响,王立的儿子在博士答辩感言中说:“我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开放的年代而庆幸,而不用像我的祖辈那样,在抗战烽火中艰难求学。”
王立欣慰,年轻一代在对联中的回望中,懂得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知道了自己应当承担的时代使命。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黎袁媛
http://szb.enshi.cn/esrb/html/2018-08/03/content_114198.htm
责任编辑:李安雯
主编:龙梅